談平衡心態:盡人事,順應天命(1 / 1)

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古人雲:“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凡事順其自然,不可過分執著,看清現實,才不會患得患失,終日惶惶。

季羨林先生也曾說:“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餅絕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裏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隻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盡人事,聽天命。這樣的人生信念,在東方文明中早有淵源,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老子非常推崇的“道”。上至寰宇,下至螻蟻,無不在大“道”之中沉浮。中國古老的哲學精神一直在向我們闡述這樣一個道理:遵從“道”法自然,在規則以內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用現代唯物主義哲學來闡釋,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違背無形的規律。也就是說,隻有人的主觀願望和客觀事實相符合才能做成一件事情。

順應天命

天命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道家所說的順應天命,實際上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理論。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萬物生死有序,這都是自然的事情,是天命。如果一個人非要長生不死,那就是逆天而行了。因此,天命雖然看不見,但它屬於一種自然規律,一定是存在著的,我們應該去順應天命。

有一個人想學佛,但又不相信極樂世界,因此問一位老禪師:“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也不知道在哪裏,怎能相信它存在呢?”禪師把這個人帶到一個黑屋子裏,說道:“牆角有一把斧子,你看見了嗎?”那個人眼前漆黑一片,無論怎麼努力也看不見,說道:“哪有斧子,我根本看不見,它在哪裏?”禪師點燃一根蠟燭,那人一看,牆角果然有一把斧子。禪師說道:“你看不見它,難道斧子就不存在了嗎?”

天命也是一樣,即便看不見,也得承認世間萬物受到某種規律的約束,而這種規律,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命。人類雖然自認為是萬物靈長,但是也要遵循客觀的自然規律,如果試圖加以破壞,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懲罰。

盡人事

天意難測,人事可為。當無法預知所謂的命運的時候,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盡人事。盡人事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奮鬥,奮鬥作為新世紀的主題,我們並不陌生。從開始上學的那一刻起,我們似乎就開始了“盡人事”的努力,“笨鳥先飛”“勤能補拙”這些詞語都是我們在天命不足下所盡的人事,許多人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了成功。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並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讀書,一篇文章念了不知道多少遍也背不下來。這時候家裏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著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在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從故事中看,他比曾國藩聰明得多。但是曾國藩最後成為中國曆史上的名臣之一,是因為他懂得“勤能補拙”的道理,聰明人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成功的人也不一定都是聰明的,但成功的人一定是勤奮的。正因為如此,天資不高的曾國藩最終能擁有顯赫的地位,而那個聰明的賊人或許終其一生都是賊人。

盡人事,聽天命,是一種豁達,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凡事都要拚搏,而在盡人事後,聽由天命,順應自然,才是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