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愛情:三分理想主義,七分現實主義(1 / 1)

愛情自古以來就是被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愛情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同時也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在季羨林先生看來,愛情是一種神秘而玄乎的存在,它太過重要,以至於讓人不敢輕易觸碰。

盡管愛情中充滿著浪漫的色彩,但不可否認的是,愛情也脫離不了現實的束縛。季羨林先生認為詩人對愛情的態度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實主義,一種是理想主義。季老個人更傾向於現實主義一方,愛情,特別是結婚,與“色”分不開,卻也是合情合理,人之常情。但是,他也相信,愛情有一種科學無法解釋的魔力,姻緣是命中注定的。

三分浪漫,七分現實

季羨林先生認為愛情是現實的,也是一種欲望的驅使。正如古人言:“食,色,性也。”愛情是一件浪漫美好的事情,但它不可避免地具有社會性,也會被現實所累。普通階段上的愛情不隻是精神上的聯係,與塵世中的一切都有或多或少的聯係。可是,季老也相信,當愛情到達某一個階段之後,就會變得純真無瑕。

東晉時期,有一個飽讀詩書、才華出眾的士族女子,受家族世代征戰的影響,她也是一個擁有男子氣概的爽朗之人。因性別和古代禮製的原因,她無法上戰場,也不能去書院讀書。無奈之下,她想方設法說服父母以女扮男裝的樣子去遊學。後來路遇同去求學的一名書生,二人一見如故,遂結拜為兄弟,同往“崇綺書院”拜師入學,勤學苦讀三年之久。在朝夕相處之下,她對書生暗生情愫,卻因對方的遲鈍而不被察覺。而後,她因故回鄉,書生才聽聞她其實是位佳人,心中情愫變得明了,遂趕往提親。不料,佳人已被許給別人。二人經過了種種的抗爭,卻仍舊無法相守。後書生抑鬱病逝,佳人也殉情在其墓前。後人為紀念二人的感人愛情將黃白蝴蝶比作二人,此為後世梁祝化蝶的一段浪漫佳話。二人的感情雖然讓人感動,卻終究要受到現實的阻攔,不免讓人唏噓。

愛情是受到現實的約束的,浪漫純真的愛情可遇而不可求。就像季老說的一樣,三分浪漫,七分現實,不必過分地追求浪漫,切實的生活也還是值得擁有的。

珍惜姻緣,切毋隨意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在愛情觀上。季羨林先生常說,在以前,認定了一個人,無論生活多麼艱難都會相互扶持,一直走下去;而現在的人,動不動就換一個情人,實在是不能讓人接受。在他看來,姻緣是一種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兩個人有如此奇妙的緣分,為何要隨意地摧殘呢?

關於姻緣的奇妙,季羨林分別舉了中西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在西方神話中,有象征愛情的愛神維納斯,也有一個手持弓箭的童子——丘比特。兩個人是否墜入愛河,要看丘比特的箭有沒有射中他們。在中國,我們的信仰不是愛神,而是月老。月老的手中有許多紅線,當他把紅線的兩頭分別拴在兩個人的小拇指上,無論兩人相距多遠,是否相識,都會心心相印,被牽引著走到一起。愛情是如此神秘,更是無法掌握,以至於我們的祖先不得不用神話來寄托自己美好的期盼。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是前人的一種簡單質樸的祝願。盡管“姻緣”很神秘,但季羨林先生還是相信,每對相愛的人都是有注定的姻緣的,那是一種玄而又玄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切毋隨意對待。

了解彼此,再談婚姻

由於受到生活年代的影響,季羨林先生的婚姻並不理想,缺乏一段琴瑟和諧的夫妻之愛,他也曾經坦言自己是個“愛情盲人”。總結自身的經曆,他告誡後人:如果一個人不想終身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可是,兩個人必須要有一段相互了解的時間,這個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要把餘下的時間用在該用的地方。

季羨林先生曾經聊到過他見到的兩個人的不同經曆。一個人屬於做事雷厲風行的人,他遇到了一個喜歡的女孩子,二人是“一見傾心”,沒有過多地了解,當天就去民政局領了證書。結果,兩人生活了不到一個月就吵吵鬧鬧地離了婚。問其原因,被告知不僅是兩人的生活習慣有著極大的差異,連一些世界觀和價值觀念都不同,根本生活不下去。另一個人和男朋友談了將近7年的戀愛,感情穩定,經濟不愁,可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們要結婚之時,他們卻意外地分手了。長期的磨合讓兩個人都失去了交往初期的激情,在一起也沒有了該有的滿足,反而充滿了厭倦。事實上,他們需要的隻是一種新的生活狀態,可是彼此卻都不敢踏出那一步了。

正像季羨林先生認為的,兩個人了解了彼此之後,婚姻其實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餘下的時間應該去做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