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對於消費並不是一個特別注重的人,他認為既要考慮到自己的收入,更要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他曾說:“至於衣著,更不在我考慮之列。在這方麵,我是一個‘利己主義者’。衣足以蔽體而已,何必追求豪華。一個人穿衣服,是給別人看的。如果一個人穿上十分豪華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寶氣,天天坐在穿衣鏡前,自我欣賞,他不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傻子。”
對於他而言,店鋪越高級,越會避而遠之。雖然那裏麵的東西包裝得很華麗,對其他人很有吸引力,但對季老來說卻很頭痛,他很清楚在那消費的是廣告費和包裝費,而不是商品本身。消費是為了滿足我們自身的需要,像季老一樣有一個正確的消費觀念很重要。
依據收入量力而行
收入是支持消費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收入越高,消費水平也隨之增高。但季羨林先生卻並不讚同這種消費方法。在任中國科學院委員的時候,加之寫作獲得的稿費,季羨林先生的工資收入並不算少,但是他家的消費支出並不是很多。在季老看來,錢不應該用在過度的消費上,而應該用在該用的地方,依據自己的收入合理地分配消費支出。
現在人們的消費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觀,很多人都會消費過度,不再像以前的人一樣適度消費。最近這幾年,網絡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月光族”,指的是每月賺的工資還不到下次發工資就用光的人。他們的口號是:掙多少用多少,與父輩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完全不同。老一輩們始終覺得“會賺不如會省”,但是“月光族”卻信奉“能花才更能賺”,為了追求時尚和滿足強烈的消費欲望,“月光”或欠貸都無所謂。這種消費觀念對於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確實有很多好處,但對於長遠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季羨林先生每月的工資和稿費除去日常費用之後,盡量節儉不浪費,剩餘的錢就捐給學校使用,可以幫助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季老的消費方式告誡我們,對物質需求量力而行,適度的消費是很有必要的。省下來的錢可以多學知識,幫助很多人,做很多有意義的事,也會像季羨林先生一樣,即使過著簡樸節儉的生活,仍然覺得非常充實富足。
不跟風,不盲從
季羨林先生認為,“以不變應萬變”是應對“潮流”的最好辦法。時代潮流每年每季都會有新的變化,要想一直趕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對這方麵外行的季羨林先生。所以,他找了一個最簡單也最有用的辦法,不跟風,不盲從,以不變應萬變。
季羨林先生並不是一個特別注重衣著打扮的人,覺得衣服是穿給別人看的,對方高不高興就看他的審美標準了。所以他的衣服很樸素,大多是已經穿了十年八年甚至更久的,基本屬於古董級別的了,一身藍色卡其布的中山裝足以度過春、夏、秋、冬,家庭的預算開支裏也省去了衣服這一項。
有一次,季先生穿著1946年在上海買的一件雨衣,有專家告訴他:“你這件雨衣的款式真時髦!”他聽了非常不理解,後專家解釋說:“五十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在不斷的變化之後,又回歸到了五十年前的模樣。”這真是誤打誤撞地趕上了一次潮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哲學”用在這裏毫不為過。
“衣足以蔽體而已,何必追求豪華”是季羨林先生的穿衣準則。穿衣如此,消費更是如此,滿足了基本的需要就足矣。盲目地跟風趕潮並不會讓你消費的東西變得更有價值,反而會讓你成為“消費”的奴隸,被其所累。
勤儉節約,發揚美德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一種民族精神,也是一種永遠不會過時的消費觀念。季羨林先生也曾說過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並不在於“吃喝”二字,消費的時候節約一些,也不會損失什麼。相反,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對傳統美德的繼承,也會讓我們收獲許多大肆消費所買不到的東西。
周恩來總理一生勤儉節約可謂是婦孺皆知,人人稱讚。“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的作風”是周總理一直倡導的守則。20世紀60年代初,一次周總理出國訪問其他國家,回來後發現自己住的西花廳房屋裏的窗簾、洗臉池和浴缸都被換成了新的。周總理當時非常生氣,狠狠地批評了工作人員,事後向他們解釋說:“我身為總理,理應為大家帶一個好頭。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和作風。你們花那麼多錢為我搞了一個好的房子,那群眾會怎麼想?如果大家都學了起來,又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周總理的以身作則為大眾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更鑄就了他偉大的人格魅力,“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季羨林先生一生也是非常勤儉節約的,他始終認為,吃飯穿衣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卻絕非是為了吃飯穿衣。人的一生很長,值得做的事情有很多,不被“消費”所控製,保持自己的心性,勤儉節約的生活未嚐不是一種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