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這一通洪鍾大呂般的臭罵,猶如當頭棒喝敲打在眾人的頭頂。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科舉取仕對於士族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中國之所以會出現門閥世家這種產物,靠的就是他們掌握著出仕入仕的渠道。
不論是先秦時期的世卿世祿製,還是兩漢時期的察舉製、征辟製,更甚至是魏晉的九品中正製,莫不是將出仕入仕的資格交到士紳手中。
他們通過數以千百年的時間相互舉薦提拔,成長至今,受萬千士林人氏的推崇敬仰。
而科舉取仕則是從他們手中奪取最重要的資本。
盡管現今的科舉影響力小的微不足道,甚至常有考官在未考之前,已經憑借自己的喜好,給考生定下名次,然擁有卓絕目光的各姓家主莫不將這一製度視為大敵,抵製科舉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果然在他們的抵製下,科舉經隋至唐,哪怕得曆代君王鼎力支持,反響依然平平,極為成功。
隻是隨著時間推移,科舉各方各麵日漸完備。他們抵製的效果一次不如一次,尤其是最新出的殿試,天子門生的說法,使得科舉賺足了眼球。
各姓家主這才意識到情況不對,不得不低聲下氣的接受邀請來到長安。
聽得長孫無忌的一通痛罵,各姓家主登時發現自己錯的是何等離譜。
早在千年前先賢就已經告訴了他們的道理:堵不如疏。
抵製不了,何不順從!
就憑他們對儒家文化的研究,寒門哪裏比的了?
入取百名考生,九十個是他們的人,怎麼也好過現在一百個都是寒門中人,一點一點的喪失主動權。
他們一直以為抵製科舉,降低科舉的影響力才是最正確的抉擇,還一度為科舉給他們排擠的毫無意義地位而自得,直到最近才發現科舉是大勢。
後世有人將科舉視為一塊磚,那裏有問題哪裏搬。
吹楊堅用科舉,吹楊廣用科舉,吹唐朝的李世民、李治乃至武則天也用科舉……
但事實上就算沒有他們,科舉這種製度也會順應時代而生,這是曆史長河通過不斷的發展進步而形成了一套選拔人才的方式。
漢朝武帝時候,就已經出現考試憑排名這回事情了,隻是比重不高。南北朝時期,君王吸取了魏晉的前車之鑒,考試選拔人才的比重越來越大,有了科舉的雛形,然後隋朝開進士科,唐朝奠定了科舉的根基,宋朝對科舉的改革,直到明清的鼎盛。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哪怕沒有以上他們,也會出現別的朝代走上這條道路。
當然不能否認楊堅、楊廣、李世民、李治、武則天以及後世帝王的功勞,可要將科舉歸功於一人,顯然過於偏頗。
長安太極宮!
曆史上的李治這個時候已經將行政中心搬遷到大明宮了。
大明宮的原址是大安宮,李淵臨終前將大安宮賜給了李元璦,李治並沒有改變的意思,依舊住在太極宮。
李治聽著李元璦的注意,眼中閃著異彩,說道:“他們若是不同意參加科舉又當如何?”
“不會!”
李元璦兩個字說的斬釘截鐵,道:“能夠支撐起如此龐大家族的族長,絕非等閑之輩。就算他們有所忽略,族中也會有能人提醒。他們不可能看不出科舉的大勢所趨,就算沒有今日,在不久後的將來也會選擇屈服,我們隻是加快了這個進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