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自唐朝滅亡後,更加重視文教的宋朝反而讓世家失去了一切崛起的可能?
原因無他,便是因為時代的進步,人才的獲取方式從舉薦過度到了考核。
一但考核的比重壓倒舉薦,門閥士族便如斷了水源的大樹。
或許憑借自身的底蘊能夠維持一二,最終的結果依然是走向滅亡。
後世的牛李黨爭,結局是新興的庶族地主獲得勝利並非沒有原因的。
相比武則天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鐵血手腕,李元璦更加傾向以最小的代價從根源上解決士族問題。
“至於科舉的主考官,就讓上官儀當任吧。我來舉薦他,這樣也能給他們一劑定心丸。上官儀機敏幹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過於自負,得好好磨煉一二,方可大用。”
李治搖頭道:“不妥,這一局過大,將你牽扯進來,少不得為後世詬病。我有意成為比肩父皇的天皇大帝,卻不會踩在一並患難的至親肩上獲此榮譽。棄子,我有的是……”
李元璦不在說話了。
李治這樣的帝王,手中怎麼可能沒有棄子?
永徽七年一月,李治下旨命大理寺卿李義府兼任中書侍郎拜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廣平縣侯,正式拜相。
李義府濫用職權,特赦罪婦淳於氏,將之納為妾侍,逼死同僚畢正義,可謂證據確鑿。
可就在這種情況下,李義府居然平安無事。
更甚有之,侍禦史王義方直接在大殿上彈劾李義府,說他擅殺六品寺丞,理應治罪。
結果仗義執言的王義方卻給李治以詆毀大臣、言辭不遜的理由貶罰到了地方當一小小司戶。
李義府本來有些後悔,心底忐忑,徹夜難眠,但見李治如此包容,心底感動之餘,便如一條瘋狗,撕咬著與李治不對付的官員。
李義府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大唐王朝的國相,這突如其來的任命,讓他猶如做夢一樣,野望也隨之滋生。
這權勢不斷提升,李義府與許敬宗、王德儉、崔義玄、侯善業也形成了一個僅次於長孫無忌、李元璦的新李黨。
用蛇鼠一窩來形容他們是最好不過了。
他們聚在一處,收受賄賂,排擠朋黨,多有不法之行。
李治的聲譽也因他們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這日恰逢李義府生日。
相府上下車馬如龍,各方送禮人士接連不決,甚至照成了街坊的擁堵。
李義府那是春風得意,紅光滿麵,看著府中上上下下收禮都收不過來的下人,聽著一個個同僚的奉承巴結之語,嘴巴就不曾合攏過。
便在這時,喧鬧的街道突然寂靜無聲,擁擠的街頭讓出了一條寬敞的道路。
傳旨太監越眾入府,宣讀了李治最新任命。
李義府再次收到重用,兼任知貢舉,全權負責今年科舉一切事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