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府雙手高舉,身軀都不住顫抖,這可是大的恩惠。
“謝皇上聖恩!”
這五個字,李義府幾乎是哭喊出來的,先是拜相,後又將科舉重任托付。
這提拔寵溺之恩情,無以言表。
科舉因受到門閥世家的抵製,影響力並不大,受益者多為少數無人脈的寒門庶族。
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貢舉的地位不高。
下門閥世家的數量哪裏比得上浩瀚的寒門庶族?
為了謀求一個位置,他們會為此爭破腦袋。
而知貢舉卻是科舉的主宰,掌控者科舉的一切,所有學子的排名,除了三甲因李元璦的出現,交由李治親自裁決以外,餘下的一切皆由其一言而決。
這可是大的肥差。
即可以獲得門生,亦能得到大筆錢財。
寒門庶族可不是窮苦百姓,他們或許不是累世公卿,專攻一經,門生、故吏遍下,卻也多為地方地主豪紳。地位或許不高,家財卻十分豐盛。他們沒有大門大戶的複雜,為了扶持自己的子孫往往願意傾盡一切財富。
李義府貪財貪權,在這方麵特別敏感,已經意識到這個知貢舉能夠給他帶來什麼好處了。
周邊來給李義府祝賀的官吏也動起了心思,舉薦入仕的名額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珍貴非常。科舉入仕最簡單直接,這誰家沒有幾個需要扶持的親戚朋友?羨慕之餘,對於李義府巴結更甚。
這李義府授命知貢舉的消息傳開後,本來就車水馬龍的街道更多了絡繹不絕的士林學子,他們或是在相府外等候渺的會晤機會,或是通過各種手段將自己的文章詩作投遞上門。
大安宮!
狄仁傑在一旁研著磨,李元璦在案前奮筆疾書,細寫記憶中明清科舉的規範章程。
狄仁傑歪著頭瞧著,眼中全是敬服之意,但還是忍不住道:“殿下將章程寫的如此細致,會不會過猶不及?”
“不會!”
李元璦將筆架在筆架上,轉了轉有些酸痛的手腕,道:“我便是想借此機會,將科舉推廣出去,要改變你們心中以為的常識!”
都科舉創在隋朝,成型在唐朝,革新在宋朝,盛行在明清。
但在李元璦來看唐朝的科舉還差一點點味道。
就拿晚唐詩人杜牧來。
眾所周知,杜牧與李商隱合稱李杜,與李白杜甫齊名,但相比兩位將技能樹都點在詩歌上的前輩,他兼顧了非凡的政治才華。
關於他的崛起,也有一則典故。
杜牧的文采身受太學博士吳武陵的喜愛,當時朝廷任命禮部侍郎崔郾為主考官。
崔郾在前往洛陽監考之前,京中的朋友為他踐行。
吳武陵也在此列,他將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交給了崔郾。
崔郾拜讀之下驚為人,登時表示杜牧之才,即便獲得狀元,亦不為過。隻可惜,狀元已經事先許人了,便將第五名給杜牧。
在最後閱卷的時候,別的考官覺得杜牧人品有問題,不拘節,喜歡煙花風月,好出入娛樂場所不夠資格。
崔郾卻道:“已經答應將第五授予杜牧,即便其是市井之徒,亦不做改變。”
然後杜牧果然以第五名的成績獲取了進士及第,從而踏入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