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再踏征程(一)(1 / 3)

“工業革命”發端於十九世紀的英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即基本完成了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業生產的“工業革命”,至十九世紀末,美、德、法、俄、意、日等國也先後完成了各自的“工業革命”。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懸殊,打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是一列火車與一輛牛車之間的差距。相形之下,作為一個農業國,中國的國土麵積盡管較大,人口亦很多,但是,國力卻很弱,軍力則更是十分有限。這一基本現實,不僅決定了中國在這個紛擾繁雜、衝突不斷的世界中難以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在很多情況下,連自身的權益都難以得到有效地維護。

正是因為看準了中國的這一根本性的弱點,同樣是一個農業國,越南當局仰仗背後有蘇聯的大力支持以及在戰略上的策應,從一九七七年底至一九七九年初,麵對中國的不斷喊話以及在中越邊境地區擺出的種種軍事姿態,仍然我行我素地於一九七七年底,焊然派出大批軍隊入侵柬博埔寨,並於一九七九年元月份完成了對柬埔寨的軍事占領。又因為在我“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期間,憑借其手中所掌握的先進的海、空防武器,先是成功地迫使我海、空軍卻步於戰場之外,後又成功地迫使擔負地麵進攻任務的我陸軍,在沒有空中力量掩護的情況下,不得不把進攻的縱深限定在一個極其有限的範圍內。因此,一九七九年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麵對來自中國的軍事打擊,越南當局除了在國內進行了一番軍事動員外,壓根兒就沒有打算將入侵柬埔寨的軍隊從柬埔寨撤出來。

從中國方麵而言,由於作戰的目的並未能達到,又由於自身的經濟無力長期承擔如此規模的戰爭損耗,所以,一九七九年三月上旬,結束了在越南北部邊境地帶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後,遂決定改以在邊境線上對越南當局實施中醫“針灸”療法。對此,越南當局不僅欣然地接受了這種刺激,並且,像其以往曾經做過的那樣,除了繼續向我境內打槍打炮外,還相應地派出小股武裝潛入我境內,對我軍、民目標實施偵察、破壞和襲擊。越南當局這種把中國當“病貓”,緊隨蘇聯的國際戰略起舞,死盯著中國,並從後麵不停地踢中國的“屁股”的做法,搞得中國相當無奈。

隨著一九八O年元旦、春節的日益臨近,為了確保“兩節”期間,我邊境地區的安寧和住居在邊疆地區的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根據上級命令,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日,第三偵察大隊整裝啟程離開營區,奔赴馬關縣,與駐守在那裏的邊防部隊一道,共同擔負起反滲透的作戰任務。由於此次行動是第三偵察大隊成立後執行的第一次作戰任務,所以,大隊上下對此都十分重視;同時,亦希望通過此次反滲透作戰,借以提高自身的滲透作戰能力。

馬關縣是雲南省的一個邊陲縣,對麵便是越南的河江省,這裏多為延綿起伏的山脈。上級交給第三偵察大隊的任務,是要求第三偵察大隊每天夜間采取不定點設伏的方式,對滲透之敵實施阻截。據此,從十二月二十三日起,第三偵察大隊便將所屬的六個輕裝中隊一分為三,每天由兩個中隊執行夜伏任務、兩個中隊備勤,另外兩個中隊休息。

由於這裏地形複雜,加之越軍對我方的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且行動又十分詭秘,所以,經過近兩個月的值守,其間還曾經兩次接到過敵情通報,但一直未能夠發現滲透之敵的蹤影。一九八O年二月十五日晚,再次輪到一、二中隊外出執行夜伏任務。當天是大年三十,為了趕在天黑之前到達預伏地點,早早吃過年夜飯,下午四時整,在大隊前進指揮所的率領下,兩個中隊便出發了。

此次設伏的地點,被選定在一座距離我國的邊境線的直線距離約二公裏、圖上編號為3562的並不顯眼的山上。當時,雖然知道有敵人在我鏡內活動,但由於無法確定其活動的具體線路,所以,第三偵察大隊指揮部便要求設伏分隊在實施設伏時,應像以往曆次設伏時所做的那樣,仍舊采用“雙弧線、全封堵、守死一點、其餘不管”的方式進行兵力的布置。具體是:一中隊將六個小隊的兵力,以小隊或組為單位,從山體東麵的山腳、至北麵的山腰、再至西麵的山腳呈一條弧線,分散配置於一切便於敵人通行、又便於我之觀察、隱蔽和射擊的位置上,主要負責對已對我實施罷滲透作戰行動後的回竄之敵進行攔截;二中隊的六個小隊,則從山體東麵的山腳、至山體南麵的山腰、再至山體西麵的山腳呈一條弧線,同樣以小隊或組為單位,分散配置於一切便於敵人通行、又便於我之觀察、隱蔽和射擊的位置上,主要負責對企圖潛入之敵進行阻擊。為了便於相互間的聯絡與協調,兩個中隊之間的結合部並不留下空檔。如此模式的兵力部署,敵人不打此經過則罷;一旦打此經過,必將難以逃脫被打擊的命運。

另外,考慮到視線不良,為了避免當敵情出現後,我參戰隊員在實施射擊的過程中相互之間造成誤傷,伏擊分隊之前進指揮所除了為各小隊、組,甚至是個人確定了具體的埋伏崗位並劃定好各自的責任區外,還規定了相互之間的射擊分界線,並要求任何人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均不得越界進行射擊或是采取其它行動。

根據中隊的統一安排,常成所在的一小隊被布置在山體東麵的山腳附近。為了便於組織指揮,紀勇隊長帶領第一小組埋伏在通往山腰方向的位置上;副隊長梁國安帶領第三小組埋伏在弧線末端的位置上,並兼顧與相鄰的二中隊隊員之間的聯絡與協調;常成則帶領第二小組埋伏在第一小組與第三小組之間的位置上。此時,由於正值冬季,天氣寒冷,加之這裏的空氣也顯得相當潮濕,為了保證埋伏的質量,隊員們在埋伏時,須將隨身攜帶的雨衣鋪在地上用以防潮;但是,為了保證遇敵後的行動自由,在進入埋伏狀態後,隨身攜帶的棉大衣便隻能夠披在身上,而不可以穿在身上。待一中隊的隊員們陸續埋伏完畢,天色也已經漸漸暗了下來。由於這裏距離邊境線較近,二中隊的埋伏地點又麵對著敵人的方向,處於敵方的視線之內,所以,為了避免我之行動被敵人提前發覺,待天色完全黑下來後,二中隊才由山南轉至山北去進行布控。

晚八時許,隊員們開始分批食用隨身攜帶的幹糧用來充饑。至第二天淩晨四時許,就在山上稍稍生出了些許薄霧之際,盼望已久的敵情終於出現了,這是一股回竄之敵。考慮到山上的地形較為複雜、植被亦較為茂密,在無夜視器材可用的情況下,為了既能夠提前發現敵情,又避免打草驚蛇,埋伏前,我設伏分隊的隊員們便曾在敵人可能經過的地段撒下了少許細樹枝,期待敵人從那裏經過時,不經意間踩在樹枝上發出聲響,以達到提前預警的目的;不過,這種預想之中的情況並沒有出現,當第三小隊之第一小組發現敵情時,行走在隊伍最前端的敵人,距離他們大約僅有十米之遙了。

此次設伏,我伏擊分隊同樣沒有開挖戰壕,隊員們來到各自的埋伏地點後,隻是將地麵的雜物稍微清理,對不甚平整的地麵稍做修整後,便就地埋伏了下來,身體甚為暴露。針對這種情況,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此前,第三偵察大隊指揮部便曾明確指示各分隊,此類伏擊線,不以全殲滲透之敵為唯一目的。盡管每個小隊都配備有一部無線電台,但是,由於敵人距我太近,若是請求報告後再采取行動的話,不僅會殆誤戰機,還可能會將自身置於危險之中。因此,待發現敵情後,第三小隊的隊長便當機立斷地下令全隊向敵人開火。電光彈不是隨便可以打的,隻有指示目標時方可使用。因此,鄰近的二、四小隊見三小隊開了火,不待得到命令,隨即便在第三小隊所發射火的電光彈的指引下,紛紛向敵人開火。

一個小隊一共設有三個小組,其中,每個小組都有一挺輕機槍,三個小隊加起來便用九挺輕機槍,倘若再加上三十三支自動步槍或半自動步槍全部集中起來向這片相對狹小的區域內開火的話,火力的強度不可謂不猛烈。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希望在第一時間內,以最猛烈的火力,給敵人盡可能大的殺傷,且不給敵人留下還手的機會。不過,由於與敵人相處得太近,又是居高臨下地往下打,且第三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使用的是電光彈,所以,電光彈此時多半起到的隻是指示方向的作用,而無法較好地起到指示敵人所處的具體位置的作用。如此以來,二、四小隊所發射的子彈,大多都射在了敵人行進隊形的後側,給敵人造成的震懾作用要遠大於實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