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斜暉脈脈水悠悠(三)(1 / 3)

另外,有的人僅僅因為魏將於禁、龐德部被暴溢而出的漢水所沒,便將關羽所取得的水淹七軍之戰的勝利,簡單地歸咎為是靠僥幸取勝。事實到底任何,其實僅從關羽的排兵布陣便可看出。襄陽位於漢水之南、樊城位於漢水之北,兩城夾江而立。

按常理,關羽率領蜀軍從位於襄陽以南的江陵過來後,其本應將進攻的重點放在襄陽才是,然而,實戰中,關羽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放開襄陽、跨過漢水,硬是把進攻的重點放在了樊城。選擇如此排兵布陣,說明關羽要麼是個蠢才、要麼是個天才。至於關羽到底是個蠢才、還是一個天才,無須他人去說,戰爭的結果已經證明了一切。

思忖至此,聽見身後響起紙張的翻動聲,常成便扭頭往後看去;此時,見筱君此時正側著身子、兩腿平放著坐在雨布上看雜誌。在盯著筱君看了一會兒之後,見筱君一直保持著一副目不斜視、神情專注的樣子,常成隨後便又把頭轉了回去,順著剛才的思路繼續往下捋。

對於把劉備發起夷陵之戰,說成是一種不顧大局、不識大體的行為,其實是完全冤枉了劉備。劉備到底應不應該發起夷陵之戰,並不取決於劉備,而是取決於孫權。

雖然說,東吳方麵從來就沒有產生出一位像諸葛亮這樣的偉大的戰略家,但是,在眾人的共同參與下,經過多年地摸索,至“赤壁之戰”爆發之前,亦漸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國家發展戰略。東吳的這套發展戰略就是:“鼎足江東”;“剿除黃祖(劉表之部將,時任江夏太守),進伐劉表,競長江所極”;“得蜀而並張魯(時據漢中)”;“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從東吳的這套發展戰略可以看出,孫權要的何止是一個荊州這麼簡單,而是將整個益州及漢中亦全部包括了進去。

所以說,在東吳的這套發展戰略的推動下,劉備即便是放棄荊州,亦還是無法滿足孫權的胃口;而其唯一能夠滿足孫權的辦法,便隻剩下抹脖子、上吊,一死了之了。如此以來,劉備也就隻能夠到“陰間”去實現其“興複漢室”的政治理想了,這豈不成了一句鬼話!

至於為何有人會將諸葛亮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要實現“興複漢室”的政治主張,視為是一種愚忠的表現?甚至還有人將此主張視為是諸葛亮所犯下的一個曆史性的決策錯誤?究其原因,前者,大概是因為沒有弄清楚諸葛亮所說的“漢室”,具體指的是何物所致;後者,大概應是沒有弄清楚“興複漢室”的政治主張,在“三國”時期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所致。

其實,諸葛亮所說的“漢室”,指的是“漢朝”,即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一係列的社會製度,而非指的是“劉氏皇室”。關於這一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即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在《隆中對》的結尾處,諸葛亮告訴劉備說:“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在諸葛亮看來,劉備成就霸業與其將來試圖“興複漢室”之間,應是存在著一種直接的必然聯係。

那麼,到底是振興“劉氏皇室”與劉備成就霸業之間能夠發生這種直接的必然聯係、還是振興“漢朝”與劉備成就霸業之間才能夠發生這種直接的必然聯係呢?如果是前者,那麼,倘若到那時,“劉氏皇室”成員一個個全部都死光光了的話,劉備即使是成就了霸業,也沒有辦法去“興複漢室”了;反之,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麼,劉備在成就了霸業之後,自然便具有了將業已遭到嚴重破壞的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一係列的社會製度重新建立起來,將業已受到嚴重削弱的漢朝的國力重新予以振興起來的可能。由此可見,諸葛亮所說的“漢室”,指的確是“漢朝”、而非“劉氏皇室”。

既然如此,那麼,漢朝究竟有何好,以致於會令像諸葛亮這樣的品行高尚的天下俊傑,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也要將其予以“興複”呢?為了弄清楚這一問題,讓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來對漢朝做一個簡要地分析。由於“後漢”即東漢與“前漢”即西漢之間,在社會製度上存在著一種一脈相承的繼承關係,所以,這裏不妨把西、東兩漢放在一起說。

首先,思想上。

“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觀點,雖然是由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提出來的,但是,這一思想基本上也是一條貫穿於整個西、東兩漢的立國理念。

其次,政治上。

西、東兩漢建立之初,針對當時社會上所存在著的嚴重的奴婢現象,便曾經宣布:“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民有嫁妻賣子欲歸全父母者,恣聽之。敢拘執,論如律。”這在當時整個人類社會都還把人欺負人,視為是一種天經地義的蠻橫的曆史時代,漢朝政府便以國家的名義,宣布了這種現象的非法性與不合理性。西、東兩漢的這種做法,不僅在中國的曆史上,屬於開天劈地頭一樁的重大的曆史進步事件,並且,在整個人類社會的曆史上,同樣也是一個偉大的曆史創舉。

其三,經濟上。

在農業時代,土地無疑是人們所賴以生存的主要的生產資料。西、東兩漢在取得國家政權後,便依照性別、年齡等,按人頭把土地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稅賦方麵,西漢采取的是“什五而稅一”的稅收製度,即僅抽取農作物的十五分之一作為農業稅。比之秦朝動輒什五之稅或“太半之賦”,該稅率無疑是相當低了。東漢時期,則更是將農業稅的稅率降低至三十稅一的程度,這不僅極大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同時,僅單從財政方麵來看,就極大地製約了官僚隊伍的隨意膨脹,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其四,法律上。

法律起著調整社會關係、規範人們的行為的作用,因此,一好的法律,自然應是越全麵、越細致、趙方便操作越好。秦朝的法律,素以嚴密而嚴酷著稱於世。西漢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後,在剔除了秦朝法律中的嚴酷的成分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社會需要,又增加了數章,形成了著名的《九章律》。如此以來,西漢的法律便顯得嚴肅而不嚴酷、嚴密而不輕佻。

西漢時期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可謂是人類曆史上最具有良知、最具有見識和最具有文采的一位曆史學家。在其所著的《史記》中,司馬遷曾經這樣評價漢朝:“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天統者,自然之道、人性之道、人類社會發展之道也。寥寥一十五字,司馬遷便將西漢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全麵、完整、準確而有又十分中背地給勾畫了出來。司馬遷的這一評價,說得實在是好啊!

漢朝就是這樣,以其正確的立國理念、偉大的國格、強盛的國力、恢宏的氣勢和勇於進取的開拓精神,磅博於人世間。它既深刻地改變了“天下”,將“天下”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偉大的時代,為“天下”的民眾創造了一個最適合生活於其間的社會製度形態;同時,它又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成為其它國家和民族學習的好榜樣,並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引領著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潮流。

由於所處的時代相同、經濟基礎相同、所麵臨的社會問題也大致相同,因此,諸葛亮提出要在“天下”“興複漢室”的政治主張,不僅是一個正確的政治主張,同時,也體現了諸葛亮做為一個政治家,在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在道義上的高屋建瓴以及對曆史所具有的深刻的洞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