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盡艱難創業史,萬千覆地翻天人——訪杭州新中大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鍾韶
記者手記
十六歲時,他是新三屆裏年輕的理科狀元,懷抱著成為科學家的夢想,他憧憬成為下一個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
年甫弱冠,他任教高校,教書育人,卻與少時的科學家夢想漸行漸遠。
三年之後,為了學術夢想,他重返高校深造,不料學成之際,命運鬥轉,矢誌科研道路的年輕人跌入車間。
因緣際會,他下海經商,在商海沉浮中為自己和企業爭得一席之地。
他是力學係的高材生,卻成為中國IT行業的先驅。當成功近在眼前,卻因商場詭譎而功敗垂成;在歧路中徘徊良久,瀕死之際,他二次創業,重新將企業拉上快車道。
從鄞縣少年到北大學子,從大學教師到碩士研究生,他穩步走在追求學術的大道上。命運的大潮將夢想擊碎,他義無反顧地投身商海,在中國IT行業浮沉起伏。三十年來,石鍾韶經曆了不同尋常的人生道路。下麵就讓我們走近北京大學傑出校友石鍾韶先生,一起感受他那跌宕起伏的創業故事。
采編信息
采訪對象:石鍾韶
采編人員:柳濤、馮源(北京大學工學院2012級碩士班黨支部)
時 間:2014年10月
地 點:北京市朝陽區
石鍾韶,杭州新中大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杭州市軟件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浙江省政協委員、杭州市民盟常委、浙商理事會主席。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力學係,本科畢業後分配到浙江理工大學任教。1986年考入浙江大學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1989年畢業後分配任職於杭州製氧機廠,在工廠工作期間自學了計算機相關的全部課程,後轉行進入計算機行業。1993年,石鍾韶先生創立新中大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於企業管理思想的創新與研究,原創性地提出URP思想,先後出版《終結ERP》《搶位——靈動聯盟的故事》(合著)《搶位互聯網》,被評為2001年度“中國軟件企業十大領軍人物”、2002年度“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2003年度“杭州市十大傑出青年”、2004年度“中國軟件行業十大傑出青年”、“2005十大時尚浙商”。
一、儲備篇之求學燕園
您是哪年進入北大學習的?您當時為何選擇學習力學?您的大學生活是如何度過的?當年一起學習過的同學現在還經常聯係嗎?
石鍾韶:我是1979年從寧波鄞縣考上大學的,現在那裏改名鄞州,那時我16周歲。我是以縣裏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大的,那時候考上的人很少,可能一個省也就隻有幾千人考上大學,所以在當時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學期間我學的是力學,當時我們認為力學是高科技,是非常高大上的專業,因為導彈、飛機都要靠力學。在學校時,我們每天早上起來後要麼去教室,要麼去圖書館,或者到操場跑跑步,鍛煉鍛煉身體,生活過得比較簡單,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同學一起出去找一個景點玩就是最好的休閑了。
那會兒的學生生活比較艱苦,家庭條件也不寬裕。我家離學校很遠,坐火車要幾十個小時,最慢的時候需要三十幾個小時才能到家,而且有時候還買不到回去的火車票。我記得有一年春節,因為沒買到火車票,我就在北京過的年。暑假期間我有時也會待在學校,可以多些時間學習,不過最主要是因為路途比較遠,回家一趟的車票錢夠我一個月的生活費了。由於這些原因,回家在我們上學那些年都是奢侈的事情。
雖說那時候的學習和生活都比較艱苦,但是當時每個人都有一些現在看起來還是很高遠的理想,不像現在年輕人,想法五花八門,那麼個性化。那個時候大家的理想基本上都是成為科學家,尤其是北大學生。而對於我們這些力學專業的學生,搞國防建設的人一直是我們崇拜的對象,比如錢三強、錢偉長等等。
那時我們係兩個班級總共六十四位同學,老同學裏現在在國外的比較多,在國內的也都分布在各個行業。大家有創業的,有搞技術的,也有做生物醫學的,還有幾位現在做了教授。同學私下也會經常聯係,我們還建了一個老同學的微信群。去年正值力學係79級同學畢業三十周年,我們還特地在北京辦了一次聚會。
在燕園的學習和生活中,哪些收獲對您今天的發展至關重要?您覺得北大的學生進入社會以後與其他人有什麼區別?
石鍾韶:北大四年的學習和生活讓我全麵地了解了“科學”,同時也讓我廣泛地接觸了文學、哲學以及法律等方麵的知識。北大是綜合型大學,我能夠接觸到很多東西,有時候我也去聽一些講座,可以看到、聽到、學到一些理科生不容易感受到的東西。我認為在北大受到的熏陶很重要,如果一個人生活得過於單調,那對他個人的發展也不一定很好。我一直認為,綜合性大學對個人的能力和全麵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從近幾十年來看,那些最有前途的科學家或企業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跨界的。在所學專業和工作領域上,並不是自己學什麼未來就一定要做什麼,知識麵越廣、基礎越好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越是能突破界限,這樣的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我現在的工作跟我以前所學的專業就很不一樣,但是在北大打下的基礎,培養出來的學習能力、結構化思維能力在工作中是非常有用的。
北大人出去以後會比較富有理想,創新意識會比較強,他們思維活躍,會去想象一些別人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去選擇、去顛覆。這也是因為我們接觸的東西比較全麵。
二、過渡篇之職業規劃
您從北大畢業之後的職業生涯是如何開始的?主要做什麼工作呢?
石鍾韶:我們本科畢業的時候,就業還是屬於根據國家需要進行分配,個人沒有太大的選擇餘地。我當時被分配到浙江理工大學,原來叫浙江絲綢工學院,做教學工作,上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這些力學方麵最基礎的課。在那裏的三年教學經曆對我鍛煉很大,最主要是鍛煉了我的演講能力,還有我的組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和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老師和學生是完全不同的角色,老師要學會去傾聽學生的訴求,了解學生的想法,解決學生的問題。在當了三年老師之後,我又考了浙大的研究生。
是什麼樣的機遇讓您想去考浙大的研究生呢?您研究生畢業後是如何就業的?又是如何轉向創業的呢?
石鍾韶:我一開始沒想考研究生,後來我父親給我寫的一封信對我影響很大。父親在信裏說,如果我想按照原來的方向繼續發展,成為科學家、頂尖的教授,至少需要一個碩士學位,所以肯定需要讀研究生。後來我自己仔細考慮,覺得也應該是這樣,那時候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優秀的大學教授,所以肯定要繼續深造。於是我就考了浙大的研究生,從浙江理工大學脫產到浙大讀書,三年讀完後畢業。這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次脫產讀研改變了我的命運。
我研究生畢業那年是1989年,那個時候已經沒有分配工作的政策了,而且那年幾乎所有的事業單位都不招人,其他單位也不敢要我們這批學生,怕招進去會影響他們的“純潔度”。最後總算從人事局找到一個工作,去了杭州製氧機廠。按原來的規劃,我畢業後要麼去大學,要麼去研究院,可結果卻是去了一個國有企業的工廠。那年去工廠的人全部要下放到車間裏勞動,並且有可能需要勞動兩年。那是真正的體力勞動,我們到車間裏主要做鉗工,還要做一些衛生工作。在工廠幹活的時候還落下了很多毛病,因為體力不行,經常肩背受傷。一年過後,單位看我在浙大學過計算力學,所以就把我調去了工廠的計算機中心。其實我不是學計算機的,隻是用計算機去做一些力學計算,計算機我不懂,於是隻能每天負責開機、關機。
但是,這一年的經曆是我決定轉行的關鍵,因為當時我感覺到計算機很先進,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每天上班除了開機關機外也沒有別的事情可做,於是我用了一年時間把計算機係的所有課程,包括數電、模電、單片機、編程技術還有彙編語言,全部自學了一遍。最後基本上自己能夠用C語言編程,單片機的一些語言也能看得懂。同時,在別人修電腦的時候我也看看裏麵有哪些零件,有哪些電路。
一年以後,我對計算機已經比較了解,加上在工廠裏也看不到明朗的前景,於是我在1991年底離開工廠,找了一家IT企業打工。因為我是學力學的,盡管應聘的時候我說我把所有的計算機課程都學完了,能力不會比計算機專業的人差,但也沒用,公司不願讓我做技術,最後隻好做了銷售。我最開始就是從賣軟件、賣硬件做起。因為我是懂技術的,所以我的頭銜裏從來不寫“銷售經理”,而是寫“工程師”。那時在杭州,我應該是局域網技術領域裏比較早期的專家,當時還做了一些證券營業部的網絡工程。
到這時,我原來在北大讀本科、在浙大讀研究生時懷揣的做科學家的夢想、出國留學的夢想,都沒有實現,卻變成了一個銷售人員,人生的際遇也挺有意思的。不過,我發現自己還是很有做銷售的潛質的,做一單贏一單,生意成功率還挺高,客戶口碑也不錯。到1992年,那家公司在杭州三分之一的銷售額都是我貢獻的,我在公司裏也完全能夠獨當一麵了。
1992年的時候證券市場非常好,我向老板建議成立一個證券網絡部,但老板一直沒有認可。幾個月後,我決定自己創業。那個時候開公司是非常困難的,除了因為資金方麵很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要成立一家公司,必須要有一個掛靠單位,如果沒有單位願意讓你掛靠,公司就沒法成立,就沒人敢跟你做生意。
幾經波折,1993年8月,我終於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杭州新中大,公司到現在已經21年了。公司剛成立時,名字還叫新中大電腦係統研究所,整個公司隻有三個人,我是所長。公司最後是掛靠在杭州一個區的人大老幹部協會下麵,屬於集體企業性質,直到1995年時改製,才成為有限公司。
三、塑型篇之職場打拚
在創業過程中,您都有過哪些不平凡的經曆?公司的發展經曆過怎樣的曲折與悲喜?現在公司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石鍾韶:公司成立之初,我們什麼項目都做,包括賣電腦、賣主板和做辦公軟件等。那時候做硬件、網絡工程利潤比較高,所以最初公司盈利還不錯,第一年就賺了好幾十萬。考慮到公司沒有主打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能持續,於是在1994年我們製定了公司的長遠規劃,尤其確定了公司要做什麼。
做什麼很重要,一個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產品,並且這個產品能夠有很大的市場。我們研究後決定,將我們的客戶重點定位在企業的財務部門。當時全國大概有200多家財務軟件公司,雖然這個市場有很多競爭,但我們發現了突破口。當時Windows係統剛麵世,那時還是Windows3.0、3.1,我們發現Windows係統下的軟件和DOS係統裏的完全不一樣。其次,我們發現當時的財務軟件都是麵向小企業的,數據庫都是基於當時的Access這類小型數據庫,沒有網絡化的數據庫,大型的企業財務軟件國內也還沒有。我覺得這是個機會,所以我們決定,第一要開發基於Windows的財務軟件,第二要開發基於大型企業的、網絡化的和基於大型數據庫的財務軟件。
那時在國內我們幾乎沒有對手,公司在1995年推出軟件的1.0版本之後,很快就獲得了極大的市場認可。我們參加了中國第一屆軟交會,一炮打響,當時有大量的企業找我們下訂單,包括唐山鋼鐵集團、鞍山鋼鐵集團等等。1年中國移動集團在全國所有省份的分公司一次性購買了我們的軟件,總計1000萬的訂單。到2001年,我們公司就躋身了行業三強。
2000年的時候我們引進了風險投資,公司那個時候的盈利每年都翻番地增長。當時公司準備在香港上市,決定發行H股。2001年10月份開始準備申報材料,前期投入了700多萬。當時發行H股需要證監會批準,一審已經全部通過了,到二審的時候,被證監會從材料中挑出了非常小的毛病,這樣就被卡住了整整一年。當時我們所有工作都做完了,就剩到香港交易所掛牌敲鍾了,因為這次風波直到2002年年底我們才完全把問題搞定。正當我們想重新衝刺的時候,又恰逢2003年非典,香港疫情特別嚴重,誰都不敢去香港。公司那時候連續三個月營業額幾乎是零,公司業務的增長、利潤都出了問題。這一係列問題的出現使得公司隻好放棄上市,前期上市的投入也就浪費掉了,公司的凝聚力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按照當時公司快速成長的速度和勢頭,我們本可以在幾年內超過前麵兩位對手。如果能夠順利上市,公司有可能成為行業領軍企業。但是公司沒能上市,這對整個公司的信心打擊非常大。財務部門買軟件,非常重視你是不是上市公司,因為財務部門比較保守,傾向於認為上市公司比較可靠。因此,從2003年以後公司的處境就非常艱難了,我們的主打產品由於對手幾年以後也推出了類似的產品而被迅速
地排擠。
2004和2005兩年,公司處於戰略迷茫期,一會兒搞這個,一會兒搞那個,總想通過技術創新,再突破一下。因為我們當年做財務軟件的時候,通過投入新的技術獲取了成功,以為後麵也能成功,所以也沒有大量的市場分析、調研和觀測。當時我們提出一個新的理念是聯盟體資源計劃(URP),我們認為企業資源計劃(ERP)時代已經過去了,下一個時代是基於互聯網的聯盟體資源計劃,每個企業既要內部信息化,同時還要建立門戶,要建立供應商門戶和經銷商門戶,經銷商可以網上下單。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新的顛覆性的產品能夠改變市場競爭。但是那時這個理念太超前了,投入成本太高,互聯網開發技術也不是很成熟,做出來的軟件速度很慢,再加上互聯網速度本身也比較慢,商場裏麵的專賣店網線也不行,專賣店聯網起來很困難,我們的項目也就幾乎沒法進行了。
一直到2006和2007年,我們還是在砸錢,步伐還沒有減下來。我們還加大了廣告投入,光2007年就花了1000多萬,URP的廣告都做到公交車上了,高速公路高炮廣告也做,不僅在杭州,深圳、北京、上海也都有我們的廣告。但公司過度投入新產品研發,加之廣告的收效甚微,公司已經非常困難了,賬上幾千萬的現金基本燒得差不多了。那時候我們希望通過新的技術革命終結ERP,重新打造一款革命性的產品占領市場,結果當時ERP沒被終結,反倒是我們自己差點被終結了。
經過公司內部充分地討論和反思,我們意識到,要有自己的根據地,必須關注垂直領域,不能在平麵上玩,要垂直化深入,精細化耕耘市場。早在2000年,我們就收購了一家做國際工程造價軟件的公司,當時做造價的人很多,但是中國缺乏真正核心的建築行業項目管理軟件,大型國企用的都是國外的P3軟件,現在叫Oracle Primavera,後來叫P6,國內基本上是沒有優質的項目管理軟件的。於是我們在2001年就開發出了國內首套項目管理軟件Psoft。2007年我們決定專注做項目管理軟件,我們結合Psoft和先前做的企業URP軟件i6,做出了建築企業URP軟件i6P這個產品,一下子就火爆了。項目管理軟件營業額一下子從四五百萬飆升到五六千萬。
工業是製造,建築是建造。建造跟製造最大的區別在於,製造是產品,建造都是項目。雖然它也是產品,但是它是非標產品,每一幢樓、每一座橋、每一條路都不一樣,這個行業跟製造業區別很大。它是以項目為核心的,一切都是變化的。我們常規製造業就是看產品,看BOM,這跟建築企業完全不一樣,從根子裏就不一樣。我們要行業化地深入地做一些事情,麵向建築工程企業的信息化,以項目管理為核心,而不是製造業的ERP。行業化的優勢還在於,你隻要站住了腳,別人很難翻倒你,行業領軍企業成為你的客戶以後,別人再進來翻你的牌是很難的,競爭對手的數量不會一下子上來的。而且建築行業是中國服務業裏麵很大的一個板塊,我們還可以做項目型製造與服務業,所以我們認為在建築這個行業常駐下去以後,前途無量。現在公司每年的增長也非常不錯,杭州新中大已經成為中國項目管理軟件第一品牌,我們的市場占有率是排在我們之後五位競爭對手的總和。
任何市場裏麵,你必須要做數一數二的公司,否則到後來馬太效應發生的時候,第三名一般都是被邊緣化的。在行業競爭很激烈的時候,一般排名第一、第二的企業會占據行業的百分之七八十,對於企業來說,隻有到達第一第二的地方才暫時是安全的。前麵投入沒關係,後麵一定能夠有收獲,我覺得很多人都看不上眼的市場,反而很有潛力。
我們正是在這種人家看不上眼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生存點。現在我們準備進一步讓我們的工程軟件做到讓農民工跟工程企業之間互動,包括幹活、發工資,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互動起來。在農民工這個圈子裏麵,我們正在進行移動互聯網的嚐試,這些都是很有市場的。我們公司二次創業的成功就是因為我們差異聚焦、深度聚焦。可做的東西太多,我們就玩這麼一點也就夠了,把這幾個行業做深做透就非常了
不起了。
四、定型篇之職場感悟
您當年畢業分配工作到最後創業,在一些重要節點上家人都支持您麼?
石鍾韶:當年創業時,我已經走到低穀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家人肯定都是支持我的,人走到最低穀時出來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人反對你。你高高在上的時候去下海,大家反倒反對你。
您在畢業後以及創業過程中最大的低穀期是什麼時候?您是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的?
石鍾韶:低穀挺多的,碩士畢業的時候是低穀。第一家公司待了沒幾個月,就換第二家公司。後來創業了一次,待業了兩個月,在家裏等於是老婆養了我兩個月。我自己想開公司,卻沒有成功,後來又去找第二份工作。
有幾次比較大的心態調整。第一次是浙江理工大學做了三年老師,後來讀了浙大碩士,結果碩士畢業後隻能去工廠做體力工作。人的心態很難轉變,本來想做科學家,後來做了工人。第二次是創業過程的起伏,公司沒開起來,不得不回去找第二份工作,這段時間待業在家,由老婆來養活。第三次是上市沒成功。當時的想法是自己籌錢,先把公司保住。公司2003年800人規模,到2005年隻有400多人,人員少了很多,活下來是第一位,然後再圖發展。
明年是工學院建院十周年,您有沒有想對工學院同學表達的祝願和寄語?
石鍾韶:不管出來打工還是創業,一定要沉下心來,不要認為自己是北大的就自己給自己戴光環。前麵幾年先把你該做的工作做好。要好好想清楚,這個企業對你來說是不是非常有價值,你是不是能學到什麼,是不是有充分的發展空間。此外,選擇企業一定要選擇有發展前途的,而不是一味求穩。選擇自己喜歡的,還要長遠的,不要還沒開始奮鬥就養老了。
還有就是必須要找到自己的亮點。大學可以什麼都學,但是工作了就要學會找到自己的特長、專長。讓別人看到你就知道你這個人有什麼特色,人家一看到你腦子裏就能想到你有什麼專長。一定要有能讓人記住自己的亮點,一個人沒有符號是很危險的。毛病多沒關係,但必須得有一方麵很厲害。所以,不管辦企業還是打工,都得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說到我們公司,就會說我們項目管理最強,說我們是項目管理專家,符號不用太多,有一個就夠。
采訪心得
人生如行船,有些人如在靜海,四平八穩;而他的小舟如在浪裏,一次次即將隱沒,又一次次衝出潮頭。
短暫的兩個小時的訪談時間裏,聽到石鍾韶校友談起他30餘年從學生時代到體製內工作,再到下海經商起伏沉浮的經曆,儼然如同電視劇中情節發展一般的跌宕起伏。從戴滿光環的學生時代,到進入高校任教,以及為了學術夢想繼續深造,一路似乎順風順水,然而劇情突然急轉直下,竟然一夕之間被“發配”工廠,做最粗重的體力勞動;立誌創業,並通過獨辟蹊徑的產品扶搖直上,發軔籌備上市之際,因為商場詭譎而被釜底抽薪,以至於迷茫蟄伏,也曾盲目樂觀,大幹快上,結果導致公司財務緊張,最終認準垂直領域,細分市場,精細耕耘,重新為企業找回春天。這些輾轉坎坷的經曆,在與石鍾韶校友睿智、幽默的訪談中聽來,似乎少了一些艱辛和苦楚,而更多了一份堅定和執著。創業的故事有很多,成功的喜悅固然很甜蜜,然而,很少人能體會那份在舉步維艱時的守望,在山窮水盡時的執著,這也是通過與石鍾韶校友的訪談,最想要與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