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日本臨時大本營。
作為日本的戰時最高權利機構,自從成立以來這裏始終籠罩在一片沉悶壓抑之中,特別日清在朝開戰以來,這裏的氣氛就更加壓抑緊張了。
第五師團的第九旅團(大島旅團)雖然擊破了清軍精銳的聶士誠部,卻被突然冒出來的一支所謂“新營”的清軍打了個措手不及,不但丟失了朝鮮國都漢城,就連堂堂少將大島義昌也戰死沙場連屍首都沒有找回。按照陸軍部的規矩,這個第九旅團是不會重建了,一個幾乎全軍覆沒的旅團不但戰死了旅團長還丟失了天皇禦賜的旅團旗幟,怎麼可能再次重建?!
也就是說在這次日清戰爭的第一回合之中,日本就受到了重創,要知道這個時候整個日本僅僅隻有六個半正規師團呢,一交手就讓人家給滅了半個精銳師團。
難道明治以來,開化維新幾十年來蓄積的國力依然不敵那個老大不堪、腐敗無能、軟弱可欺的老弱滿清?!
難道大日本帝國就真的注定要永遠匍匐在西邊那個中原大國的腳下苟安一隅?!
難道大日本帝國注定隻能是一個三流國家不成?!
不得不說,麵臨初戰的失禮,整個日本大本營也是充滿了惶惶不安——畢竟數千年以來,他們始終是匍匐在對方的腳下乞哀求存,僅有的幾次呲牙挑釁,也是以慘敗而告終!雖說對方這些年國力大降,讓西方列強上門欺負了個夠,然而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積蓄了二十餘年的國力仍然沒能絕對超越對方甚至還略有不如。
這次的戰事就是鮮活的例子,帝國情報部門一直堅持肯定整個大清除了聶士誠部外已經沒有了可戰之兵,即使聶部也不是帝國陸軍的對手,可是初戰的失利再次告訴世人那個滿清帝國還是不可小覷的,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能再次冒出幾支精銳可戰之兵,看來帝國還是沒能徹底搞懂對方呢。
這種情況下,帝國真的能夠打敗這個老大的中央帝國麼?
雖然日本軍部在第一時間內就對國民封鎖了消息,但是初戰失利的消息還是不可遏製的傳了出去,一時間廣島民眾議論紛紛,就連軍部的文職參謀人員也是心中惴惴不明所以,更有甚者,大本營的某些高級將領也是心中不安,甚至已經有人提出:日本帝國應該趁著還占有朝南三道,跟滿清談判休戰,從談判桌上爭取最大利益,待到將來國力大增之後,伺機而動。
麵對人心不穩、議論紛紛的情況,最後還是首相伊藤博文力挽狂瀾,請出明治天皇親自頒布諭旨,鼎定人心。
雖然暫時穩定了人心,不過伊藤博文已經不再相信川上操六的情報評估了,在他看來川上操六這些年主持情報收集工作缺乏客觀公正的態度,肆意勾結串聯各種激進的幫派團體,妄圖影響指點國政。
這倒也不是伊藤博文憑空猜測,事實上川上操六的確跟國內外的一些激進團體暗通款曲,特別是朝鮮的玄洋社等人的背後都有這個日本參謀本部參謀長的影子,甚至當初日本國內激進團夥威脅首相處理國政這件案子也跟他脫不了關係。
打定主意提防川上操六的伊藤博文不得不對先前的情報重新評估,更令大本營感到學上加霜的是這個時候日本在華多年經營的情報網絡也被對方一舉破獲,如此以來日本大本營就喪失了請報上的主動。
因為敵情不明,對於後續的軍事行動這位首相不得不采取慎重態度——不顧野津道貫的激烈反對,強令第五師團在朝南三道逡巡不前,掃蕩地方,為第三師團的登陸做好準備,堅決不許第五師團貿然北上。
當伊藤博文為陸軍的初戰失利惴惴不安之時,日本海軍倒是給他帶來了天大的好消息——重創清國水師,奪取了黃海製海權。
短暫的興奮後,這場勝利卻給他帶來了不盡的煩惱擾心。本來當初大本營製定的計劃是:殲滅清國水師後,從山海關一帶登陸威逼北京,跟清軍在直隸平原進行決戰。
可是這次真地重創了清國水師,接下來的作戰方向卻出現了糾紛紊亂。
以川上操六為首的參謀本部人員堅決主張繼續原訂計劃——登陸山海關,威懾北京。如果想要登陸山海關就要掌控遼東半島,以大連、旅順兩港為補給基地,支援以後的渤海沿岸登陸甚至直隸決戰。
然而以山縣有朋為首的陸軍高級將領卻堅持應該首先征服朝鮮,以朝鮮為基地,從而進犯遼東半島將戰火引入清國本土。如此一來即便戰事不利也可保留朝鮮,保留這次戰爭的根本性戰果。他們提出了調集第一、三師團從大同江口附近登陸直接攻占平壤,第五師團殘部從朝南平推北上,兩部合力將趙天寶部及聚集在朝北的精銳淮軍圍困在朝,聚而殲之!如此以來不僅洗刷了陸軍初戰失利的恥辱,更可以將清軍最精銳的部隊殲於朝北從而為以後的占領遼東半島降低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