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定策(1 / 2)

雖然欣賞川上操六的工作能力,但是伊藤博文還是認為應該適當地敲打敲打這個出身薩摩藩的副總參謀長:“這是參謀本部的集體定論還是川上幕僚長的一家之言?”

啪的一聲,川上操六一個立正,對著伊藤博文正色道:“伊藤首相說笑了,參謀本部做的任何一項決議都是根據事實依據由全體參謀人員共同推斷分析得出的。當然參謀本部對於每個參謀人員的意見都會給予充分的重視,絕不會因為地位資曆的差異而有所錯別,不論是剛從軍校畢業的見習參謀還是棲川宮熾仁參謀長都是一樣。”

對於川上的這番辯解,伊藤博文扯嘴露了個苦笑:眼前這個年輕的參謀次長可不簡單呢,短短幾年間就將參謀本部從年老體衰的棲川宮熾仁親王手中接了過來,如今老親王在參謀本部根本就沒有發言權。現在的參謀本部已經不是當初的參謀本部了,狂熱的年輕參謀已經擠滿了參謀本部,老成持重之士越來越少,參謀本部和陸軍部合流的趨勢是越來越明顯了。

自己還活著,軍方就已經蠢蠢欲動難以壓製了,自己死後呢 ?

想到這裏,伊藤博文偷偷瞥了眼禦座之上的明治天皇--天皇陛下的確是千年難遇的雄才大略之君,這些年來靠著開化維新,日本才得以避免如同亞洲其他諸國那般被列強蠶食鯨吞,亡國滅種。如今時局危艱,西洋雅利安人種窺視殘害遠東黃色人種,短短百年南洋之地滅國滅族者何止百千,就連西麵那個稱雄號霸的中央帝國也被西洋諸人肆意欺辱壓迫,麵臨亡國慘禍。這個時候,帝國稍有不慎就會步那些亡國滅種者的後塵。不過在這無盡的危機中也孕育著無盡的機遇,遠東局勢麵臨著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帝國想要擊敗那個壓服了日本數千年的中原帝國堂而皇之地占據亞洲之巔,邁入環球強國的確需要這般雄才大略的天皇。

這個天皇什麼都好,就是喜歡一味地推崇軍人。眼下恰逢亂世為了擊敗滿清帝國入主中原,帝國積極整軍備戰,一再提高軍人武夫的地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如今帝國尚未戰勝清國,陸軍諸人就敢結派立黨,指畫國政。一旦帝國戰勝了清國,他們還不猖上了天?!到時候,又有誰能夠製衡他們呢?

陛下,你為什麼就不出麵壓壓軍部的氣焰呢?!一再縱容軍部,帝國的國運可就,可就……

端坐上旁的明治天皇可不知道眼前重臣的誹謗腹語,滿臉肅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山縣有朋:“山縣君,朕聽說陸軍對參謀本部擬定的作戰計劃持有不同意見,提出了另外的作戰方案。”

麵對天皇發問,山縣友朋凜然答道:“陛下聖明,陸軍認為參謀本部的作戰計劃不符合實際情況,對皇軍的征韓大業不利。”

“哦,何解?”

“陛下請看”

山縣有朋走到了掛在牆上的大幅地圖前,拿著指揮棒侃侃而論:“當初陸軍動員第五師團餘部從仁川登陸,卻因為仁川被西洋列強劃為了‘非交戰區’而被大本營強製改為從釜山登陸,從而貽誤了戰機。當然大本營也是為帝國著想,當初清國的水師並未遭受重創,帝國陸軍貿然從仁川登陸很有可能遭到對方的背後襲擊,所以陸軍遵守大本營的正確指令從釜山登陸。

如今帝國的海軍已經重創了清國水師,完全奪取了黃海的製海權,帝國陸軍從朝鮮西岸任一地點登陸皆無後顧之憂。

陸軍部的一種意見是:如果此時帝國陸軍從仁川或者牙山登陸皆能迅速接敵,配合朝南的第五師團則能將漢城的附近的精銳清軍分割圍殲,而後大軍平推北上則能一舉擊潰平壤清軍,完全占領朝鮮。如此一來,帝國的征韓大業就可萬無一失,而後帝國則可以朝鮮為基地,圖謀攻清大業。

以第三師團師團長桂太郎中將為首的幾個部隊長提出另一種方案:動員一部陸軍由海軍幫助從大同江登陸,直接攻占漢城切斷在朝清軍退路,而後朝南第五師團平推北上,兩部聯手將清軍的精銳全殲於朝鮮。隻要支那的北洋精銳陸軍在朝盡失,帝國以後無論是西進攻入遼東半島還是決戰直隸平原,都可最大程度地減少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