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北京大學於希賢教授談風水(1 / 2)

於希賢是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文史館館員。他出生於1940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第一風水大師,然而在1985年的時候,於希賢才第一次從韓國人嘴裏聽到“風水”二字,那時這位鑽研中國古代曆史地理多年的北大教授,對風水的認識幾乎還是一片空白。

從門外漢到今天的風水權威,於希賢已經執著地走過了二十五個春秋,麵對種種爭議,他早已習以為常。

“是學者,不是風水大師。”

1940年,於希賢出生於雲南的一個中醫世家,37歲時,於希賢任教於昆明師範大學地理係,癡心於對徐霞客的研究。1977年,他趁著到北京出差的機會,經過幾番周折得以拜訪北京大學地質地理係教授侯仁之先生,兩人初次見麵便相談甚歡。1978年,於希賢考上了侯仁之先生的研究生,兼任侯先生的助手。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後,於希賢開始教授中國古代地理學史,後擔任教研室主任。

1985年,一封來自新西蘭的信擾亂了於希賢平靜的教書生活。寫信的人叫尹弘基是第一個從美國伯克利大學獲得風水學博士學位的韓國人,當時任教於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尹弘基在信中表達了這樣的願望,他認為風水文化起源於中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選址,希望能夠得到於希賢教授的邀請,以便前來中國實地考察。

看了尹弘基的信,於希賢心裏一片茫然,自己竟然對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風水文化一無所知。這封信帶給於希賢的不隻是震撼,還有難言的羞愧。通過閱讀大量的古籍,於希賢發現,中國許多古老的文化藝術、哲學思想都蘊含著“風水”這個概念。

於希賢開始走上了關於風水的研究之路,隨著視野的開闊,對風水認識的深入,他產生了推廣風水文化的想法。不久,於希賢在北大開設了風水課程,這是1949年之後中國大陸首次將風水引入大學課堂。

20多年走來,今天麵對“風水大師”的頭銜,於希賢教授反複稱“過譽了”,他強調自己隻是一個探索人與環境關係的學者。他認為真正的風水大師應該像司馬遷所說的那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他說:“上等風水師看星象,中等風水師看氣口,下等風水師拿著羅盤到處走。”

“不該排斥風水”

關於風水研究一直存在著,而民眾對其真正的關注則開始於2004年首屆中國建築文化風水論壇,2005年南京大學開辦“風水班”一事更在全國掀起一場爭論,前去授課的於希賢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

“風水是封建迷信,怎麼可以進大學課堂?”氣勢洶洶的媒體記者將於希賢重重包圍,輪番質疑。處在風口浪尖的於希賢向記者提了兩個問題:是否知道自己在1985年已經在北京大學開設風水課程?是否看過美國風水學博士尹弘基的博士論文?回想起來,於希賢平靜地說:“很多人都是對風水一無所知,或者是抱著成見、誤解來判斷它是科學還是迷信,這樣的做法很不嚴肅。”

他說:“風水不是建立在鬼神的觀念上,而是建立在氣場觀念上,根本談不上迷信。用科學解釋一切的唯科學主義早已在西方遭受強烈質疑和批判。風水和科學是兩種不同的理論體係和思維方式。風水對世界的認識有一整套完備的天幹地支、周而複始、吉凶輪回的時空觀念體係。”

牆裏開花牆外香,與國內的遭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風水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很受歡迎。早在1973年美國伯克利大學就開始招收風水學博士,到現在,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大學裏麵都有風水學專業。日本的兩千多所高校中,有一百多所開設了這門課程。

令於希賢費解的是,風水在它的故鄉卻遭受著最強烈的質疑。“其實中國人本不該如此排斥風水,畢竟風水是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把鑰匙。”

假風水壞了真風水的“風水”

於希賢說,目前風水界的惡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假風水的盛行。雖然說不可否認民間不乏有見識的風水先生,但是更多的人則是假借風水之名招搖撞騙,動輒開價十幾萬、幾十萬。他舉例說道,有一次,一位河北老板請於希賢和一位民間風水師同去看祖墳,這位民間風水師拿著羅盤,在明知葬著骨灰的份墳上裝模作樣的念了幾句,就開口要價十五萬。

在這種情況下,“一提到風水,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招搖撞騙的假風水先生,要讓人們不把風水當成迷信,那倒真是難了。”於希賢發出倡議,希望風水界能夠有行業自律,也期待行業規範能夠早日出台。

近年來民間將風水申報世界遺產的呼聲越來越高,於希賢也主張大力推動風水申遺。他認為風水在中國民間廣泛盛行,在棋藝、書法、繪畫、詩歌、曲藝等多方麵都有風水的影子。然而,從2003年開始,韓國啟動了“整體風水地理”項目,將其列為韓國國家遺產名錄並申報世界遺產。有消息說,日本的風水申遺工作也已經悄然展開。相比而言,目前中國風水申遺等多的隻是民間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