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風水在大陸的影響
風水在中國發展了兩千多年,到清朝末年,隨著西學東漸,尤其是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掀起,提倡科學文明,破除封建迷信的口號一時間深入人心。風水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嚴重的衝擊,成為被人唾棄的迷信、糟粕,風水學的研究和實踐處於低落時期。
1949年以後,各種破除封建迷信的舉動,都給風水學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很多精通風水理論的風水大師成為批判的對象,更談不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做貢獻。尤為嚴重的是很多風水學的秘笈被毀,很多經典的風水建築遭到破壞,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國內學術界出現了研究傳統文化的熱潮,加上建築學界、地理學界對傳統建築文化的反思,以及對現代人居環境的日益重視,涉及建築選址、建築方位藝術和規劃設計的風水學,冷寂了多年之後,再次進入大庭廣眾中。這期間,有人批判,有人讚美,也有更多的人深入研究並運用於實踐。九十年代以來,掀起了研究風水的熱潮。
就國內而言,風水在這一階段產生了廣泛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已經形成了注重理論研究與注重實踐經驗的兩個流派,他們的代表分別是學院派和江湖派
學院派基本上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門的不同專業的教授、學者,從建築學、景觀學、哲學、地理學、曆史學等等,多個角度撰寫有關風水的專著、論文,隻要涉及研究風水的曆史、理論等方麵。
江湖派主要由有師承傳授的職業風水師和社會上業餘風水愛好者組成。兩者之中,有嚴格師承傳授的職業風水師,一般來說,是經過了係統的理論學習並具有實踐經驗的,大多具有真才實學。而社會上的業餘風水愛好者,基本上都是通過看書、自學,這些人中雖然也有天資聰明、具備一定風水理論和實踐能力的人,但是大部分人由於對風水著作一知半解,不能領悟,因而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風水師。社會上,往往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的招搖撞騙,而嚴重影響了風水學界的形象。
學院派與江湖派,比較而言,各有短長。學院派專注理論研究,相對缺乏風水的實踐經驗,在風水的實際操作上知之甚少。然而他們卻是理論上的權威,因為專家、教授的地位和頭銜,很容易影響社會大眾。江湖派則有較多的實踐經驗,但是缺乏嚴格規範的理論指導,不過隨著社會上對風水的關注越來越多,對風水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實踐型風水師也越來越注重對風水理論的學習。在整個風水圈子裏麵,江湖派應該說是站絕對多數,並且是風水理論的運用者、實踐者。
二、已經出版了眾多風水研究成果
九十年代以來出版了許多風水研究著作。對風水古籍的整理出版方麵,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四庫全書術數類叢書》(199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的《中國古代堪輿大全》(1995年),廣州出版社的《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堪輿部全譯》(1995年);研究風水與周易哲學的著作,如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主編的《風水理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程建軍教授的專著《中國古代建築與周易哲學》(1990年);研究城鎮民居風水的著作,如何曉昕的《風水探源》,程建軍與孔尚樸合著的《風水與建築》、亢亮、亢羽合著的《風水與城市》;研究中國古代風水發展史的有王青的專著《中國國古代風水術》、王玉德的《中華堪輿術》;研究風水羅盤方麵的著述有李定信的《中國羅盤四十九層詳解》、程建軍的《中國風水羅盤》;還有研究風水實用方麵,張惠民的《中國風水應用學》、周作明的《風水與經商》等。
除了上述專著之外,在一些學術刊物上,如《自然科學史研究》、《文史知識》、《科學畫報》等上麵發表了一係列有關風水的學術論文。一些專門的風水學術會議和講座的舉辦,加強了風水研究成果的交流。隨著國際間交流領域的擴展,風水、易經方麵與海外也逐漸形成良性互動。
三、風水實踐的狀況
近年來,由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日益關注,許多領域行業都強調中國特色和民族文化,加上港、澳、台以及海外投資大陸的企業注重風水論證,國內一些城鎮規劃、住宅小區的規劃布局、建築的選址和規劃設計,直到室內裝修,開放商和業主都會請風水師進行實地察看,提供專業的風水谘詢,在這樣的形勢下,風水應用實踐出現了一股熱潮。
在以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潛伏在地下或者說不登大雅之堂的風水,一時間成為搶手貨,在地產開發、建築選址到室內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專門提供風水谘詢業務的公司,高等院校裏辦起了風水課程,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
不可否認,風水行業仍然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狀況,優秀的風水師會給業主帶來好的建議,而一些對風水一知半解的江湖術士往往利用風水散步迷信內容,騙取錢財,帶來不好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