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曆時十四年建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稱為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平方公裏,建築麵積為1.5平方公裏,有房屋9間,黃色琉璃瓦屋頂,藍色護城河和紅色圍牆把它與外界隔開。它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的皇宮,也是我國現存最完好的大型陽宅古典建築群,這裏凝結著前人的偉大智慧,也是風水與建築完美結合的曠世傑作。

從空中俯視,可以清楚看到紫禁城外皇城之內的環境明堂風水布局。紫禁城內外景觀大多是動用人工建造而形成。沒有山,建造一座山,名曰萬歲山(現稱景山);沒有水,開鑿一條河,名曰金水河。河水曲曲彎彎地流經武英殿、太和門、文華殿、文淵閣、東華門等重要建築和宮門前,將“生氣”源源不絕地導入城內。紫禁城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內外京城,城廓層層包圍,使它具備了依山環水、藏風聚氣的理想風水環境。

紫禁城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均位於中軸線上。其他宮殿若不建在中軸線上。也是嚴格按照對稱規則,分布在中軸線兩端。整個紫禁城建築都按照坐北朝南統一布局。

城牆四麵各設城門一座,就是南麵的午門和北麵的神武門,以及東華門和西華門。位置分別設在天盤的坤申、壬子、乙辰和丙午宮位,傳統風水對陽宅門戶的特殊設置可見一斑。午門是正門,平麵呈“凹”字形,以聚生氣,中間洞開三門。在午門高大磚石墩台上建有崇樓五座,正樓九開間。這些都是“九五至尊”的象征。

城南半部以朝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城北半部則以後寢三宮及東西六宮和禦花園為中心,輔以東側的奉先殿、皇極殿,西側的養心殿、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後妃們居住和舉行祭祀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廷”。前後布局嚴謹、秩序井然,體現了封建等級禮製的威嚴和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紫禁城不僅承載著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藝術精華,同時也蘊含著中國正統風水學的玄妙智慧。它通過巧妙的布局建造,達到人與自然的交融和諧,利用自然山水的生旺之氣,達到地靈人傑的吉祥效應。這種內外和諧吉祥的風水格局,正是郭璞《葬書》所述的環境風水原則以及楊筠鬆《玉尺經》所雲完美的風水格局的創造性運用。

紫禁城風水建築的豐富內涵,對我們辯證地繼承與應用中國傳統風水遺產精華,因地製宜地建造和諧吉祥的建築風水環境,具有不可多得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