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被世人稱作“東方明珠”,她給予大眾的印象是現代化的城市景觀。然而,當我們對上海的新建築進行推敲分析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在這座現代化的大都市之中同樣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理念。
去過上海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金茂大廈這座世界上第三高的建築。這座龐然大物在其建造之初,它的建築設計采取了國際招投標的形式,最終中標者為美國的設計公司。據說美國人接手這個項目的投標任務後,所著手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去研究該項目的技術問題,而是力求尋找一種現代超高層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相沿襲的結合模式。他們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尋找了幾乎所有古代高層建築的圖片,最終他們選定了西安的大雁塔作為構思上海金茂大廈的原型。
另一方麵,美國人又研究了中國另一個最著名的古建築群——北京紫禁城的平麵布局,將金水玉帶的吉祥格局巧妙的引申到金茂大廈的形體設計中。現在這座大廈已經建成聳立在浦東,它修長穩健的體形確實讓我們聯想到古老的大雁塔的身影,它接近基座部分的最下幾層的跌水處理,也確實體現出中國古代平麵布局中曲水環繞的建築規劃方法。
然而,當我們走進了大廈內部的展覽廳,看到金茂大廈與世界上其它著名超高層建築物進行的建築風格的比較展示時,我們發現金茂大廈的主人在他安排的對金茂大廈的解說詞中,美國人的煞費苦心的安排都變得無影無蹤了。金茂大廈將自己高聳屹立的主體比作是一支筆,將周旁的裙房比作是一本書。咋看起來讓人覺得有些牽強附會,大廈下部故作書卷翻開造型的裙房比作一本書還算妥當,而將大廈的主體比作一支筆總不如將它視作為大雁塔的現代版本更形象恰當。因此,我們想要了解這種寓意的內在含義,還是要首先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古代城市規劃及建築藝術中的表現。
“自古來,出聖出賢盡在朝陽俊秀之處,清雅之地。……聖人於此推文,創作陰陽地理之書,……論天、地、人三才之正理。”(李懷遠的《地理原真》)這反映出了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思維中自然(天)、社會(地)與人的生存、發展有著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作用,即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兩大哲學支柱。
在中國古代城市社會生活中,由於儒家學說的倡導,十分注重教育和文人取仕,因而諸多文化建築,如文廟、學宮、書院等,其選址布局,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國建築文化的特異意象,即注重地理環境及景觀對人文的影響,使人們得以寄托其理想追求,或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調節。例如文峰塔、奎星樓、文昌閣之類文化景觀建築,遍及古代中國城鄉。清高見南的《相宅經纂》中說:“凡都、省、府、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於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擇其吉地,立一文筆尖峰,隻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於山上立文筆,或於平地建高塔,皆為文筆峰。”意思是指,在城鄉東、東南、南的方位上,選擇吉祥之地,建一座最高的塔型建築,可以使得當地人才輩出。可見,文筆峰、文筆塔或文峰山,作為中國古代興文運、昌科舉的象征,幾乎遍及古代中國的每一個城、鄉,如:
廣東省東莞市,古以朝山黃嶺為文筆鋒;
廣東省和平縣城,有正對的文筆山;
福建省龍岩州治,在錫帽山上建有文筆塔;
福建省惠安縣城,有正對的文筆山、登科山;
浙江省奉化縣城,有正對的文筆山;
江西省廣信府城,在琅琊山上建有文筆塔;
江西省豐城縣城,以猴峰為文筆鋒;
四川省閬中縣城,在東南塔山上建文筆塔;
湖南省寧遠縣城,以鼇頭山為文峰。此外,眾多文明開發的鄉村,或建有文筆塔,或有指定的山峰為文筆峰。
徽州《尚書方氏宗祠圖》中,就標有代表該族文運昌盛的“文筆塔”,塔周圍是平坦的田地,好象盛墨之硯,故有“文筆投硯”之稱。
理解了徽州“文筆投硯”的美好的人文底蘊,就不難理解上海金茂大廈所想要表現的“筆岸書香”的經典寓意。金茂大廈位於上海著名的經濟中心--外灘的東邊,取形取意圍繞著一支筆、一本書,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在現代文明中的一種恰當體現。它反映出上海市領導層和上海市民期望上海能夠保持人才輩出局麵的一種美好心願。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所需要的一切,在一座金茂大廈中都體現了出來。大廈的名稱金茂代表了財源廣進,大廈的人文寓意"筆岸書香"代表了人才輩出,試問哪一座城市不希望自己能夠“財源廣進、人才輩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