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太長的時間,新中國成立了。祖國大地一片花海,我立即參加了革命。五十年代的美好生活和良好教育,使我對幼時的憧憬全然遺忘了,因為美好的現實超過了我童年的幻想。
隨後的一段時間,我一直忙於我的青年報刊工作。
時值祖國經過大浩劫又麵臨大改革的1979年,出於我自身任職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和共青團工作的需要與追求,特別是那一群一群“餓瘦了靈魂”的少年兒童們的呼聲,我又想起了童年時代我曾經想了很久很久的那件事情,因而寫下了這本反映小學生生活的。
我得聲明,我沒有本事把它寫成一本像樣的兒童,我隻是按著生活的原貌,如實地記述了一個小學生在學校和社會的生活經曆,以及社會對他的關懷和影響。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瑣事的記錄。
我想說明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的國家向共產主義邁進的時候,我們的兒童必須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這就要他們首先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良好的紀律,同時具備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和一個強壯的身體素質。而這一切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四個條件:
一、黨、國家、社會的關懷;
二、教師的培養;
三、家庭的重視;
四、學生自身的努力。
但是,我沒有把它寫好。
我曾經把《夏夏在學校》的印刷稿交給一些老師,請他們在學生和教師中試讀。這個工作進行了很長的時間,他們都提出了熱情的坦率的意見,我根據他們的意見,兩次“動大手術”。
還有另一種情況:有人說它是,有人說它是散文,也有人說它是故事,還有人說它是“小學課本”。不管人們怎樣去評論,我認為它就是它,是孩子們的讀物。如果小讀者讀後能得到一點兒益處,那我就很滿意了。
對這樣的作品,我不敢粗心大意,一直是在邊寫邊想,邊征求意見,唯恐把不健康的東西,哪怕是一星一點,帶給我們的小讀者。因為這種精神產品的犯罪,比起經濟犯罪,其後果更為嚴重。
我愛兒童文學由來已久,在少年、青年時代我都曾經寫過許多,但是寫不好。就是在我已經出版的《少年莫浪投》《青年,你姓什麼?》《柳葉青青》等集子中的有些“兒童篇”,也是很不令人滿意。
我不能不說出我的心裏話,我之所以這樣來寫《夏夏在學校》,實則是我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歌頌。這並非單純地為了個人的報恩,更重要的是偉大的時代給了我奮筆的勇氣和毅力。我們的各項事業都在開創新局麵,我們的“育人”事業更會開創新局麵的。
我衷心希望,《夏夏在學校》能得到兒童文學老前輩們的指導,能聽到孩子們的意見,能獲得文友們的指導。
很多人在講話結束時,慣用一句:“謝謝大家!”我在這兒還要補充三句:
“謝謝時代!”
“謝謝兒童!”
“謝謝老師!”
李沙鈴
1985年12月28日
於西寧南山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