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基礎的刑法,徐靈完成的不算順利,但也最終是完成了。
在此之後,春秋時期的製度很多其實弊端很大,
徐靈決定采用封建巔峰明清時期的官製、三國時期的田製和軍製。
官製當然是指六部:
戶、吏、工、兵、刑、禮。
當然,徐靈也有些自己的想法。
為了將來的中央集權,徐靈需要做如下的準備:
增設總政廳,
讓所有政務軍事集合總攬到這裏,
再選舉幾位有真才實學的上卿和元帥總領全國軍政。
這機構就相當於清朝時期的軍機處,有著高度的中央集權。
戶部拆分為:
稅務局、土地局、登記局、商業局。
各設局長,各局政務上交具體問題,讓總政廳斡旋處理。
吏部拆分為:
吏役局、大學院、儲才院。
設局長、院士,由全國士學和在野之中,挑選人才,
人才先進儲才院,每年接受考核和評價,合格的人,就能進入大學院擔當院士,
在國府缺人才的時候,就可以從大學院中抽調新官上任。
當然,這個部分首先要配合新法,在全國範圍內重點抓教育。
工部更名為工局,設立百司。
徐靈的皂角司、冶煉司、建材司,便劃為工局掌管。
每當要修建設施或者徐靈又點亮了什麼新科技時,
由總政廳撥錢,工局下令督造,百司,各司其職,完成任務。
這樣一來,效率倍增,加強了管理,一切都走向正規化。
兵部拆分為:
國防局、戰略局、軍備局、外交局。
一應如是。
刑部拆分為:
刑罰局、勞獄局、稽查局、後勤局。
其中稽查局為反貪機構,專查惡意貪腐和有損國力的大貪。
這批人要徐靈親自培養,專門效忠他的死士才能擔任局長。
禮部拆分為:
祭祀局、內務局、禮藝局、史記局。
其中內務局相當於內務府,掌管國君府一應內務。
這隻是一部分官製,
靈國不大,但卻也不小,
徐靈隻有一個人,還需要慢慢斟酌。
首先最讓他頭疼的就是人才,
春秋時代可沒有科舉製度,人才難求,
徐靈首先要廣發求賢令,挑選文治武功極好的人才,先入儲才院。
光是這一點就想破頭皮。
儲才院如何考核,如何評價,這些都是得慢慢斟酌的。
官製之後,就是軍製。
商鞅變法,秦國設立二十等軍功爵,讓庶民打仗立功,有爵位,有俸祿。
這是秦國走向強大的一大要素,
庶民打仗有功有爵,誰不願多上戰場多立功?
這讓秦國軍隊戰力飆升,士氣飆升,不是子虛烏有的。
然而,庶民爵位打破了世族百年來的利益,
怪不得老世族們視商鞅為眼中釘肉中刺。
徐靈是必定要效仿的,
不過,對於商君書中的軍功爵位,那些爵號名字太過複雜,他都忘記了,
實在太難記,
徐靈想了想,幹脆啟用了現代軍銜製,用來當庶民立功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