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一國兩製
第二天上午,劉邦又會見了田肯與蓋公。劉邦依然興趣盎然,他對蓋公說:“你昨天說的兩點,我很受啟發。你今天是否繼續說些治國理政方麵的問題。”
蓋公說:“我要說的就是這兩點,沒有需要再說的了。”
劉邦有些失落,便說:“既然二位都是齊國人,又建議我將齊國立為陪都,二位是否可以到齊國任職,幫我打理齊國事務。”
田肯說:“我們倆人都是閑雲野鶴,不喜歡受限製,和皇上見麵後,我們準備歸隱山林。剛才皇上說準備將齊國立為陪都,不知安排哪位皇子去治理齊國?”
劉邦說:“我準備讓庶長子劉肥去齊國為王。”
田肯說:“這樣很好!不過還應該為齊王配一位相國,協助齊王處理國事。”
劉邦說:“這個人選我也想好了。我準備讓曹參去齊國任相國。”
田肯說:“曹參很適合,隻是曹將軍功勳顯赫,讓曹將軍去齊國任相國,有些委屈,不知曹將軍是否有這意願?”
劉邦笑著說:“曹將軍任齊國相國,是有些大材小用,不過,我會做他的工作,讓他高興地去就任。”
蓋公補充說:“這樣,我們齊國就會有一個值得期待的太平盛世產生了!”
劉邦說:“看在齊國的黎民百姓的份上,二位不可以協助齊王處理國事嗎?”
蓋公說:“剛才,田肯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去意已決,皇上就不要難為我們了。”說完,田肯、蓋公起身離開了劉邦。
這天下午,劉邦召開了一個小範圍內的智囊團會議。參加的人隻有張良、蕭何、陸賈、叔孫通等四人,討論的主題就是建立怎樣的國家體製。
劉邦對四位官員說:“這兩天,有兩位高人對我說,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建議我封土建國,而且封國越小越好,封國內的人口越少越好。不知幾位怎麼看待這個建議?”
四位官員來到之前,沒有任何思想準備,沒有想到皇上拋出這麼個嚴肅、重大的問題,大家一時不知怎麼回答,都愣在那裏。
劉邦說:“大家不要緊張,隨便說說自己的想法。”
四位官員,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有些緊張。
劉邦說:“還是叔孫通先說吧!你們儒家對這個問題有研究。”
叔孫通沒有推辭,站起來說:“我認為這個建議不妥!西楚霸王推翻秦國後不是也推行封土建國嗎?他將天下分為十九個小國,自己為西楚霸王。結果不到一年,又煙四起,西楚霸王東征西戰,最後五年不到,西楚霸王就成為了曆史。這就是發生在眼前的現實,以此為鑒,我們能封土建國嗎?”
叔孫通說完,陸賈站起來說:“叔孫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曆史上周朝不也是封土建國嗎?武王滅紂後,論功行賞,大封功臣昆弟,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薑太公為首功,被封在齊,以營丘為都。周初封邦建國,前後共有71個,其中姬姓之國占去53個,中原地區有康叔等,東方有太公望和伯禽,河東地區有唐叔,北方有召公長子,南方有“漢陽諸姬”和周文王兩個伯父。這種眾星拱月的體製讓周王朝傳承了八百多年。況且當初,皇上準備建都洛陽,就是希望與周朝比照,建立一個如周朝那樣的長治久安的王朝。”陸賈說完,沾沾自喜。
叔孫通斜視了陸賈一眼,胸有成竹地說:“陸賈說的那個周王朝,最後不也是四分五裂了嗎?”
這時,張良站起來說:“皇上今天要我們討論的問題,這在秦統一六國之後也是經曆了一場激烈爭論的。以丞相王綰為首的群臣,主張沿用周代以來的封國建藩製度,分封諸皇子為王。他們的理由是有利於統治新征服的六國地區。博士淳於越也主張複古,向秦始皇說: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為它把天下分封給子弟和功臣。現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和百姓一樣,萬一發生了田常、六卿之變,又有誰來相救呢?凡是不以古為師而天下能長久的,沒有聽說過。而李斯則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製度,全麵推行郡縣製度。很顯然,李斯的主張符合專製皇權和統一的要求。因而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納,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後隨邊境的不斷開發和郡治的調整,增至四十餘郡。而我認為,根據當今天下的實際情況,既不能照搬周朝的分封製,也不能照搬秦人的郡縣製,我們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實現一國兩製,具體說就是在京畿附近實行郡縣製,在邊緣地方實行分封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