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薛公紙上談兵
呂澤不知張良賣的什麼藥,稀裏糊塗地回來見呂後,對呂後轉述了張良的話!
呂後輕輕一笑,心裏明白:張良把一切都布置好了!
呂後找來夏侯嬰,對夏侯嬰說:“留侯張良讓我找你!”
夏侯嬰聽後,點點頭,笑著說:“我回去馬上就辦!”
夏侯嬰回家立馬寫了一份奏折,送給劉邦。
奏折上說:“關於皇上是否需要禦駕親征,請皇上召見我的門客薛公谘詢。我的門客原楚國令尹薛公,這個人很有韜略,可以問他。”
劉邦接到夏侯嬰的奏折,立即召見了薛公。
劉邦見到薛公,一個個頭猥瑣的糟老頭,劉邦有些不屑,鄙夷地問道:“聽你的主人滕公說,你對英布造反有研判,能說說你的看法嗎?”
薛公說:“研判談不上,隻是有些想法!”
劉邦說:“說說你的想法!”
薛公對劉邦說:“英布造反,不值得可怕。這個人鼠目寸光,也沒有什麼雄才大略,隻有一個敢於拚命的傻勁!”
劉邦說:“英布造反,短短幾個月就占領了荊國、楚國,讓天下震驚!你為什麼說不值得可怕呢?”
薛公說:“英布現在占領了荊國,是在勢頭上。很多事情開始的時候,來勢是很凶猛的。後來占領了楚國,是楚王戰略失誤。楚王展開三路大軍形成犄角之勢,想包圍英布,全殲英布。這是不現實的。英布在勢頭上,不會分散兵力,來應付楚王的三麵包抄。這樣的狀況隻要攻破一麵,其它兩麵大軍就會不攻自破。結果就是這樣。現在英布叛軍節節勝利,士氣大振,自然對全國是一個震懾!”
劉邦問:“現在英布占領荊國、楚國之後,有什麼戰略意圖呢?”
薛公說:“現在英布還在猶豫。從態勢來看,英布有三種選擇!”
劉邦問:“英布有那三種選擇呢?”
薛公說:“英布有上、中、下等三種選擇。。”
劉邦問:“英布這三種選擇各有什麼優劣呢?”
薛公說:“假使英布計出上策,山東地區就不歸皇上所有了;計出中策,誰勝誰敗很難說了;計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憂了。”
薛公這幾句話,讓劉邦產生了好奇!
劉邦問:“什麼是上策?”
薛公回答說:“上策就是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楚國,吞並齊國,占領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他的本土,山東地區就不再歸皇上所有了。”
劉邦再問:“那什麼什麼是中策?”
薛公回答說:“向東攻占吳國,向西攻占楚國,吞並韓國占領魏國,占有敖庾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誰勝誰敗就很難預料了。”
劉邦又問:“什麼是下策?”
令尹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自身跑到長沙,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慮了。漢朝就沒事了。”
劉邦繼續問:“英布將會選擇哪種計策?”
薛公回答說:“英布最後是選擇上策,還是中策,抑或還是下冊?這要看皇上的態度!”
劉邦疑惑地問:“英布造反,本來就是反對我的,為什麼還會看我的態度呢?”
薛公說:“英布本是原先驪山的刑徒,受了相麵的許負誘惑,說他受刑後可以封王,所以,英布從監獄裏逃出來後便不顧一切地跟著項羽闖天下,最後又跟了漢王,做了淮南王。英布為自己掙到了富貴,就沒有什麼幻想了。英布這種人不會替天下百姓考慮,隻想保存自己的利益。英布自認為不是皇上的對手,皇上要是禦駕親征,英布就會膽怯,英布的將士也會恐懼,這樣會瓦解英布部隊的鬥誌。所以他會放棄上策、中策,選用下策。實際上就是選擇逃命。若果皇上不禦駕親征,或派其他將領出征。英布就會認為皇上年老了,不敢出征,而其他將領又不是他的對手,所以英布會選擇上策,他這是想取代皇上,做皇帝!”
劉邦問:“你怎麼知道英布是這樣想的呢?”
薛公說:“從現在的態勢看,就是這樣。本來英布占領了荊國、楚國,這兩個大國後,就可以趁機占領梁國與淮陽國。但是英布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觀望。英布觀望什麼呢?就是看皇上是不是禦駕親征。如果皇上不禦駕親征,英布就沒有畏懼了。英布沒有畏懼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其他將軍帶兵平叛英布,英布無所畏懼。二是皇上不禦駕親征,英布會猜測,皇上年紀大了,身體狀況不好。”
劉邦又問:“現在英布到了哪裏?”
薛公說:“現在英布已經占領了荊國、楚國,正在出兵進攻淮陽國、直逼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