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涮新(1 / 2)

大軍折騰到辰時二刻才出發,走了一個多時辰,差不多快響午,也就走了十餘裏地。

沿著河走,淮河上看熱鬧的船很多,但都在北岸,不敢過於靠近。

客兵凶名在外,若離的近了,是間諜細作來打探軍機,弓手順手射死幾個,理都沒處去。

劉澤清已經派人到處張榜告示,曉喻百姓,是雲梯關那邊閔元啟勾結海盜,他下令予以剿平,軍民人等若附逆者難免玉石俱焚。

這當然是分化之計,客兵一到,管你是不是附逆,該搶就搶,該殺便殺。

這般曉喻之策,一則是分化官紳,不使淮上官紳站在大河衛雲梯關那一頭。二來也是遮羞,當然不是給劉澤清遮羞,他什麼樣的醜事沒做過,很多事不以為醜,反以為榮。

這遮羞是給朝廷遮羞,好歹要有個動兵的名義,不然的話事情辦的太過難看,劉澤清不是怕不好交代,是怕朝廷太過丟臉,弄得他這個統名大將堂堂伯爵也沒有臉麵。

當然得看事情有沒有把這幾個鎮將強藩弄急了,否則朝廷的臉麵就是個屁,或者不如個屁。象高傑伏擊黃得功,把黃得功幾百內丁親軍都殺的幹幹淨淨,這火拚就在揚州城外發生,引起輿論大嘩,黃得功脫身後大怒,要召集全部兵馬和高傑拚殺一場。

急的史可法上竄下跳,拚命和,這才把這事給按下去。

這事倒是令高傑對史可法印象極佳,他又是和李自成有不共戴之仇,於是四鎮之中高傑在軍務上反是最為上心,其經常在徐州一帶巡視,督促部將練兵,後來還打算以徐州鎮先行北上北伐。

同時還令自己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不過史可法愛惜羽毛,把高傑的兒子介紹給高起潛,叫這個崇禎年間有名的權閹收高傑之子為幹兒子。

這事辦的不太地道,還好高傑沒有太在意。

其實高傑若能成行也是好時機,當時的河南大部和山東大部都異常空虛。

高傑要去了,三個月內能得幾十州府,再得兵十萬。

隻可惜高傑也算是壯誌未酬身先死,其在巡視之時被意欲投敵的部下殺害,高傑部大半投降,半南逃,其部煙消雲散。

高傑若不死,多半還是打不過南下清軍,不過其若南下,以其征戰多年,奸狡無比的性格,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也未可知。

此時正是夏初,大河才剛從漫長的枯水季緩過來,河水仍然平緩流淌,河岸下落的部份還裸露著,並沒有升起太多。

要再等十半個月,會連續暴雨,然後陰雨不停,河水就會暴漲,眼前溫馴的淮河會變成狂暴的野獸,就算沿著上遊下來有多個泄洪區,在黃河奪淮入海之後,淮河先是衝出了一個洪澤湖,又借由高郵湖入長江,原本的淮河入海口抵雲梯關一帶出海,隨著時間推移,泥沙入河,不光是在雲梯關一帶逐漸淤積海岸,連淮河原本的河道都是越壘越高。

此時的兩岸風光倒是不錯,行走在岸邊時,滿目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農家掩映,農田一眼看不到邊,渠道縱深,水流不息,河水碧綠,兩岸是從林和碧草,河水亦不似發水時那般渾濁,而是一片蒼碧之色。

誰能想到,這條河給兩淮之地的人們帶來幾百年深重的苦難,年年都會漲水泄洪,隔幾年十幾年就是一次大洪水,百姓們家無餘財,人無恒產,從魚米之鄉變成窮困窘迫之地,也真是拜這條大河所賜。

河上的人們,目光陰鬱,膽子稍一些的早就趕緊撐船離開,根本不敢與這些客兵一起行走。

客兵有走的乏了的,便是往河中喝斥叫罵,甚至會搭箭恐嚇。

好在河道有數裏之寬,駕船在河北的倒不是太過擔心,隻是客兵這樣惡形惡狀,膽的都趕緊撐船走了,不敢再多加停留。

快到午時時,大隊軍馬與千餘騎兵在一個圩口會合,劉可成也就剛停下休息不久,騎兵們都很疲憊,戰馬更累了,劉可成和部下武官喝令騎兵們解開馬的肚帶,檢查馬蹄鐵,給馬飲水,喂料。

騎兵中有一部份是劉澤清的內丁,也有一部份是劉可成自己的家丁,加上幾個營的騎兵調集在一處,湊起了這支千餘人的騎兵隊伍。

這些騎兵都可算是軍中驕子,大半是中下級武官的親軍或內丁,他們體形健壯,精神旺盛,也有較強的戰鬥欲望和榮譽感。

很多騎兵都是馬腹左側懸著長槍或長刀,另外一側掛著腰刀或佩劍。也有騎兵在身上背負著弓箭,戰馬的身上還有箭壺或插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