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交戰,清軍以騎兵側擊掩射,正麵用大量步弓,箭如飛蝗,每次都給明軍極大的壓力。
所謂滿洲騎射無敵,其實不完且是瞎八道,八旗雖不以重騎衝陣的戰術打法為主,而是騎兵牽扯射箭動搖明軍陣腳,吸引明軍火銃和火炮的轟擊,亂明軍陣腳,掩護步陣突襲,待明軍陣列混亂開始潰敗時,這些騎兵就反複衝殺,追殺上百裏是常有之事,鬆錦慘敗時明軍潰逃幾十裏,清軍追殺不停,從鬆山塔山一帶一路追殺,很多明軍士兵情急之下跳到海中躲避鋒矢,然後被海水淹沒,海上遍布浮屍,情狀慘不忍睹。
劉澤清所部客兵中聚集了大約四百左右的弓手,其中精銳弓手不過數十,還多半是從淮安府城出來的所謂精銳,對一支三流軍鎮的雜兵來,這般的配置已經算是相當不錯。
相隔百步時弓手便開始準備,這時姚文謙等人未發現對方旗軍中有大量弓手存在的跡象,不覺安心不少。
對這些將領來,弓手才是靠的住的遠程力量,火銃手隻能算聊勝於無。
相隔至八十步以內時,客兵中不少軍官下令,接著聽到一陣陣梆子聲響。
在響聲中客兵弓手將梢弓的弓身仰麵向,手指尾部夾住箭矢尾部,然後拉滿弓弦。
這些明軍弓手的弓力都隻在五個力,甚至四個力左右,也就是五十磅到六十磅左右。
一般來後世的男子練弓箭,入門的磅數就是二十五磅到三十磅。
真正的入門的愛好者,五六十磅也確實是差不多的重量。
弓箭越重,箭的重量也要增加,否則會損傷弓弦和弓身。
但若以弓箭為職業,或是以弓箭為戰爭的器具,五個力甚至四個力的弓箭力量顯然是相差的弱了。
而且明清之際的測算要比後世數據稍許縮水一些,是五個力六十磅,其實估計也就是五十二磅左右。
而四個力的明弓,大約實際磅數最多四十磅不到。
在後世的成年男子來,這個磅數已經偏輕。
至於八旗的清弓射手,七八個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每個旗丁成丁在成年前都要由“一個勁兒”到“二十個勁兒”來練習拉力,也就是使用力弓來鍛煉弓箭拉力,勁力和射速的保障就是用力弓來進行日常鍛煉。
準頭的訓練就是其生活日常技能,然後有意從青少年時期就進行騎射的軍事訓練。
到成為成丁或是精銳披甲兵,一般都是使用十個力的清弓,磅數都在一百以上。
這樣的強弓重箭,哪怕明軍披綿甲都很容易被射穿,命中要害一箭也足以致命。
明軍在這樣的箭雨下狼狽不堪,弓手的數量不行,力道淮頭都遜色,火銃的質量和火銃手的訓練也不行,戰敗在所難免。
到清中期之後,武舉標準是馬射三個力,步射五個力,也是嚴重的蛻化了。
由於弓力不足,繼續前行十來步,接近六十步到七十步範圍內,弓手們在喝令聲中撒開手指,箭矢飛掠而出。
四百多支箭矢在半空形成了壯觀的箭雨,比最好的特效還要壯觀幾分。
可想而知若是幾千人上萬人一起射箭,將會是何等驚心動魄的景像。
而被箭雨,特別是重箭弓手覆蓋的無甲士兵,內心將是何等絕望。
騎手和弓兵向來是壓製性的兵種,秦軍用弓弩,漢軍重騎兵,唐軍重甲堅兵利的騎兵,宋人因為缺馬又是重步兵和大量弓弩手包打下。
至大明時走入一個怪圈,火器不合格,弓手不得力,騎兵也未至漢唐時的實力。
四不象反而不如專精一門,最少眼前這四百多弓手射箭的威力看似驚人,但弓力不足,箭矢就不能太重,也不能及遠,穿透力和破防力就相當有限。
如果雲梯關的旗軍沒有鎧甲防護或盾牌,那麼還會被嚴重殺傷,明軍早期在討伐流寇時無往不利,其因便在於此。
但對麵的旗軍顯然並非如此,遊兵隊全數是擁有刀牌,身披紮甲或鎖甲加綿甲的重甲刀牌手,在箭雨襲來時,他們舉起手中盾牌,叮叮當當的響聲之後,大半箭矢要麼落在鎧甲鐵盔上,要麼射在盾牌上,更多的是落在地麵上,插入泥土之中,形成了一從一從的灌木般的箭矢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