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血戰浦口(二)(1 / 2)

吳銘覺得喬衛國說的在理,便不再多勸,而是領著副官和衛兵,回到了自己的營指揮部。

喬衛國則對張興漢和張天福道:“你們兩個,是副團長和參謀長,就不要跟我在這了,趕緊回團部吧,這裏有我親自坐鎮指揮就行。”

“不用擔心我,這隻是敵人的先頭部隊,對付他們,還不是小菜一碟?這一戰是我們改編後的第一戰,必須要打好。

否則會影響軍心和士氣的,所以我必須留下。”

二人紛紛點頭,齊聲應諾:“是!”向喬衛國敬禮後,聯袂轉身領命離去。

吉澤三郎所部進抵浦口鎮東,在距離獨立團前沿陣地約七八百米的地方停了下來。

為了探清楚浦口的虛實,吉澤三郎派出了一個步兵小隊,呈偵察陣型向浦口悄悄摸了過來。

這一切都在喬衛國,吳銘等官兵們的注視下。

眼看著鬼子越來越近,距離己方前沿陣地都不到二百米了,一營長吳銘就想下令開火,想到喬衛國還在陣地上,於是離開營指揮部,貓著腰順著戰壕之間的交通壕。

跑道仍在前沿的喬衛國身邊,請示道:“團座,敵人都這麼近了,為啥還不下令弟兄們開槍啊?”

喬衛國問道:“兩百米的距離,你有把握一槍製敵嗎?”

吳銘抬頭看了看陣地外的貓著腰前進的鬼子,搖了搖頭:“不太好說。”

“就是了,你這個營長都不見得有把握,更別說其他普通士兵了。”喬衛國道:“還有其他使用短槍和衝鋒槍的弟兄,這麼遠,都超出射程了。

這時候,開火豈不是徒勞?除了浪費彈藥,根本起不到殺敵的效果。”

“所以,要把敵人放近了再打!”

“可是,鬼子放的太近,會不會就抵擋不住了!”吳銘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與顧慮。

喬衛國道:“當然不會,距離越近,我們的火力越密集,殺敵效果也越好。

退一萬步說,就算鬼子衝進來又怎麼樣?大不了就和他們拚刺刀,隻要我們抱定誓與陣地共存亡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守住陣地,戰勝他們!”

吳銘將信將疑的點了點頭,有些緊張的握緊了手中的配槍,等候著喬衛國下令開火。

說真的,出身舊軍隊的吳銘指揮風格和對戰術理念的認知,其實還非常落後的。

這是許多當時中國軍官的通病,在和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交戰時。

因為有恐懼心理在,往往日軍一出現,官兵們便自行開火射擊,或者是軍官下令。

通常都是提前暴露了火力,給鬼子以最小的代價,摧毀他們本就不多的機槍等重火力支撐提供了絕佳機會。

進而被日軍以絕對的火力輕鬆突破擊潰。

因為指揮不行,士兵雖然勇敢,但卻傷亡巨大,雖浴血死戰,但卻多以慘敗收場。

這也是為什麼,在抗戰初期和中期,為什麼日軍一個大隊甚至一個中隊就能擊潰中國軍隊一個師,甚至更多部隊的原因所在。

如果說裝備低劣,訓練不足這些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

那抗戰時期國軍與日軍的差距,怎麼也沒有抗美援朝時期誌願軍與美軍等十八國聯軍的差距大吧?

要知道,當時的盟軍可是剛剛經曆過二戰的洗禮,諸兵種之間的配合協同作戰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