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做事,
都以事為主,
非以人為主,
依法不依人是我“公平”的基準。
我從來不曾嫌過一個徒弟,
大家在我心目中都如天之驕子,
也希望身為主管的徒弟們,
對屬下多包容、多寬待、多照顧、多用心,
不要老大、氣勢!
1990年
8月16日—8月31日
精華語錄
◎愈成熟的稻穗愈低頭,慈悲、柔和、親切,是身為主管應有的品格。
◎“觀念”是事情成功與否的關鍵。
◎臨事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
◎肯服務別人就是天堂,自私自利就是地獄。
◎如何改變一個人?眼修慈眼、口修慈語是最具體的方式,“慈悲心、般若心、菩提心”是最根本的心態。
◎一顆“心”,能讓我們在十法界遊走,如何選擇自己品味的生活,完全看如何駕馭我們的心。
◎花點心思關心周遭的人、事、物,主動了解、參與,是人際關係的必備要件。
◎如何做個主管?
一、笑在臉上,讚在口上;罵在心裏,氣在肚裏。
二、直言有錯,氣話壞事;批評無效,猜疑離心。
三、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功歸大眾,過自承擔。
四、不計得失,不可畏縮;不能頹喪,不必頑執。
五、顧全大局,倡導人和;上下交流,意見一致。
六、發心服務,遵守諾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
七、注意調和,照顧大眾;善用機會,把握人生。
八、處事幽默,聆聽報告;細心研究,雙手合十。
◎凡事要耐煩,沒有十年以上的樹齡,是做不成棟梁的。
◎懂得協調是現代人工作之方,人要處難處之人,事要做難做之事。
八月 十六日 星期四
中午十二時搭機回台灣,同行者有張培耕與胡嘉華小姐,下午二時四十分到佛光山,心平、慈惠等多人均在等候,離山雖前後僅三天的時間,但接觸的人、事、物是另一層麵,感覺上好像過了三個月似的,好想把這三天的香港見聞一吐為快!
在教育監院工作的徒眾,悄悄遞上一份課程表,提醒今晚七時三十分安排我和正在山上上課的“教師夏令營”學員開示。這次“教師夏令營”於十三日起一連五天,由本山和“《中國時報》”、“《中時晚報》”、《工商時報》等聯合主辦,前來參加的學員有來自各校的校長、教授、講師、教師等二百多人。
座談會時,麵對這群在台上站慣的老師,一下子不知該稱呼“老師”還是“學生”?入佛的方便法門常依根性不同不一,有的從信仰入門,有的從慈悲入門,有的從懷疑入門,故在佛門常勉學子要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求學態度,不深思探究如何會發問?
或許是大家的學佛程度有參差,學員們的發問有些很專門,有些則很基本,其中有關佛光山的問題最引起共鳴。有位學員說:“看佛光山的法師都那麼忙,但卻始終保持親和的微笑,耐煩的教導大家,這份無怨無悔的度眾態度,是我們要學習的。希望山上法師們不要太勞累!”
佛光山開山以來,二十多年暮鼓晨鍾從未斷過,不管負責哪一方麵的工作,大家都“能早能晚、能忙能閑、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進能退、能冷能熱”的無所不能,在大家自願發心下,一點都不覺得辛苦。“道”就是在這種默默耕耘中成長。
談到這幾天的學習心得:
◎要把佛門的悲心與智慧帶到學校。
◎要以愛心和歡喜心來從事教育工作。
◎法師們不但比在家人更積極樂觀,更具有出世的思想和入世的悲心。
◎謹記“慈眼視眾生”這句話,並帶回學校教室。
◎依據學生根性施教,以鼓勵代替責罰,啟發重於直說。
◎上了兩堂“禪”的課,才恍然大悟禪即生活、禪即藝術,具有高度幽默。
◎尊重別人、尊重自己、更尊重生活……無一不是佛法,隻要心存感念,快樂自然由心而生。
◎佛光山是當今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更是人間事務的“管理顧問”。
◎佛光山是文明中的文明,傳統中的傳統。
◎修行不能與生活脫節,信仰的事業更需要有科學的管理理念與經驗來廣結善緣。
◎放開肚皮吃素菜,把慈悲喜舍吃進去,趕快消化貪嗔癡。
◎此行我不僅帶回滿行囊的喜悅,更帶回未來生活的明燈。
◎“我”在哪裏?感謝具足的因緣,使“我”在佛光山找回迷誤的自性。
在法海裏,如何珍惜一瓢飲?不外:佛法每一句一字都是對我說的。
八月 十七日 星期五
上午九時,與教師夏令營的學員們舉行座談。並應其請求舉行一次皈依典禮。從今年元月份起,我親自主持的皈依場數有——
元月份:雷音寺。
二月份:雷音寺、普門寺兩次、慧慈寺、信徒香會。
三月份:佛光山、苗栗講堂、普門寺、福山寺。
四月份:普賢寺、大專學生八關齋戒會(本山)。
五月份:馬來西亞鬥湖普照寺、山打根。
六月份:美國西來寺。
七月份:美國西方寺的第五、六期短期出家、“國父紀念館”。
八月份:員林講堂、福山寺。
前後共二十二場(由各別分院住持主持者不計),皈依的信眾約三萬餘人。
中午十二時三十分北上,將主持佛光山桃園講堂的落成典禮,同行者有慈惠、慈容、慈嘉、依空和胡嘉華小姐等。桃園講堂為慶祝落成,從昨天起就開始舉行一連五天的佛學講座分別由依淳等人主講,及負責主持藥師法會。
胡嘉華小姐在香港跟我同班機回台,順便上佛光山參觀,早上參加了皈依典禮,才剛接觸佛法,在車上簡略為其介紹“寺”、“講堂”、“蘭若”等不同之意。桃園講堂的佛學講座今天是由依空主講,我要為其作簡單致詞,故先行到講堂,並用晚餐。
用餐時,我對依空表示,晚上七時三十分我致詞後,要坐下來聽他講演,等結束再一起回到普門寺。平常灑脫、自負的他,急說著:“不行啦!師父!我平常是一條龍,在您麵前可是一條蟲,您不要讓我緊張。致詞後,請您先回普門寺休息。”
恒順眾生,我隻好答應。
桃園講堂由依德負責住持之責,近半個月來為籌備落成事宜,帶領信徒日夜布置、采購、整理……看起來又瘦了一圈。依德個性直爽,急的時候嗓門不小,像一頭獅子,此次為落成事宜,山上師兄弟都挪開自己的行程來配合,尤其是一連五天的講座,更是不易,故特作了一句——“五虎擁護一獅子”。
對那虔誠的信徒們,不禁勉道:“桃園雖好,但今後要大家多辛苦了!”
八月 十八日 星期六
“西來之友會”會長楊懋慈先生,昨晚深夜到普門寺。服務於西來寺社教處茅愷枬小姐前幾天回台,一大早就跑來向我銷假,早餐後,特請他們一起到桃園參加講堂落成典禮。
這兩天正逢楊希台風過境,各地風雨持續不斷,但並未影響一批批前來講堂的信眾,大殿內、會議室、辦公廳、客堂、教室都擠滿了人潮,我和心平在灑淨時,幾乎是側著身子走。
桃園縣長劉邦友、市長李信宏、簡欣哲、國民黨縣黨部主委吳夢雄、婦聯會主委彭玉英、剛從泰國來台的“中華佛學社”社長楊乘光夫婦、楊懋慈先生都是今天席上貴賓。
落成開光法語,雲為——
佛光普照到桃園,講堂法水入眾心;
千手千眼觀世音,保佑信徒皆安然。
在現今社會暴力風氣彌漫,治安亮起紅燈,講堂的落成,象征著佛力加被,祈望帶給桃園社會更平安、進步,人心更慈悲向善。
典禮結束前,我特頒袈裟予住持依德法師。“袈裟”是佛門法衣,代表法的傳承。看他含著淚接受時,我也深有感慨,多少年來的辛苦、奉獻,終於在這一刻受到常住的肯定。我多麼希望徒眾能用心辦道,耐煩接受考驗,火候足功道自然成,半瓶搖的速成心態,非道業之基,我急著要把袈裟賜給每一位弟子的心,比誰都迫切,問題是你是否有足夠的能耐,堪受得起?
下午二時三十分,在普門寺召開“中華佛光協會”發起人說明會,此協會成立的原由,乃鑒於今日佛教不光在台灣區域,應集合世界各地信徒的力量,組織一個世界性的團體,讓佛教能——
一、從台灣到世界,
二、從僧眾到信眾,
三、從自學到利他,
四、從寺廟到社會,
發揮力量及活動空間。佛在世時足跡遍於五印度,我們應承襲佛陀法雨普沾的悲願,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今出席這項說明會的除各別分院住持當家外,來自全省各地政要代表、學校校長、名作家、名律師、影視界知名人士等共有一百六十多位。希望在大家熱烈的支持下,協會能順利通過。
晚六時三十分,應《普門》雜誌編輯小組之邀,請我參加他們的座談,對十月份《普門》改版、新單元開辟等要我提供意見。《普門》有發行人慈容、社長依空等人負責,自不用我費心,不過我卻站在一個讀者的立場,希望能看到一些有見解、深論、辦法、新知之類的文章。另外資訊來源的廣博也是吸引讀者的要件,如何好好利用佛光山的海外道場提供訊息,是避免閉門造車的最好方法。
本月十三日《台灣時報》第十三版,一標題“靈骨塔貴得嚇死人”,內容雲:“佛光山靈骨塔每坪總價高達新台幣三千六百萬……”這種顯與事實不符的報導,實在不願申辯,但連日來各方詢問的函電不絕,讓負責萬壽堂的徒眾頗為困擾。
本山萬壽園,是向有關部門登記的合法公墓,靈骨塔每座隻收兩萬元,最高為六萬元,永遠供奉,並於春秋二季舉行誦經超薦。不久前還向高雄餘陳月瑛縣長及社會課長報告,本山願提供二千名靈位,供本縣孤苦無依之人免費奉安靈骨。對此社會慈善事業,竟誤導數千萬一坪?隻能慨歎時下社會,好人難做,大眾傳播的不實報導實在可怕。
台灣的報刊,要毀掉一間銀行、合作社、投資公司,是非常容易的事,隻需發出一則該公司財務有問題,則社會大眾紛紛領款,不倒閉者幾希!
八月 十九日 星期日
與楊乘光夫婦、楊懋慈居士等用完早餐,即與慈容驅車至桃園佛教蓮社,為該社大雄寶殿重建工程主持破土典禮。
一九八七、一九八九年,佛光山舉辦全省行腳托缽時,均曾掛單於此,受到誌心法師與信眾熱忱接待。我很高興今天能到桃園蓮社結這個法緣,主持其大殿重建的破土典禮。
桃園市長李信宏先生邀請我能在桃園地區作一場佛學講座,已麵允,暫訂於下個月下旬。
十一時三十分趕回普門寺,和幾位已事先約好的信徒講話。
在高速公路上,風雨很大,路旁有些門麵招牌都被風吹下來了,為恐車子搖晃,車速總不敢太快,在車上收聽氣象報告“……據衛星雲圖顯示……”時,慈容突然問我:
“師父……師公給您的法號是‘今覺’,後來您自己改為‘星雲’,有什麼典故嗎?”
在叢林求學時,記得有一陣子,正在學查王雲五的四角號碼,有一次查到“星雲團”,上麵的解釋是:宇宙未形成之前,無數雲霧狀的星體結合,又大、又古老、又無際。那時非常欣賞這種寬廣、浩大、無邊的境界,就把自己法號取為“星雲”。
下午二時,到桃園講堂主持皈依典禮,因台風關係,停電缺水,冷氣不能動彈,大殿也漆黑一片,隻有佛前幾支微弱的燭光,但前來皈依的六百名信眾,都非常安詳地靜坐,場麵實在好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