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楊家將興起 第三十七章 殿試顯神威 孝宗圖中原(1 / 3)

話說高宗一朝,奸相秦檜一手操縱殿試,安插自己的親信,使得不少知識分子大為不滿,大詩人陸遊就深受其害。秦檜死後,科舉又正式回歸到公平、公正、合理的軌道來了。楊通文自知在詩、詞、歌賦等方麵不如先祖楊正修,考個文進士有點難度,沒有武舉容易錄取,就報名參加了武舉考試。

宋代武舉分為平等與絕倫兩科,考試單獨進行,每三年考試一次。平等科分為三等——第一等,步射一石一鬥弓,馬射七鬥弓。第二等,步射一石力,馬射七鬥。第三等,弓步射九鬥,馬射七鬥。絕倫科是為那些有絕活、但理論水平較低的考生準備的,要求“弓兩石,兼馬射九鬥”、文武並重。一、二等著者分別授予低級武官、見習武官,三等者進入武學繼續學習。

南宋武舉分比試、解試、省試、殿試四級考試。比試是為控製參加解試的人數而特設的資格考試,考試內容與解、省試類似,為策、《武經七書》義、弓馬。

武解試是由行在兵部主持於京城舉行的武舉初級考試,先試弓馬,即弓步射與馬射,掌握五種以上的馬上格鬥武藝。次試策、《武經七書》大義,弓馬不合格者就淘汰出局,不能進入第二輪考試。武舉解額為七十人,武舉解試合格,即可參加武省試。

武省試以策略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是由兵部主持於京師舉行的對武解試合格者的考試,其考試內容同武解試,省額為三十人至五十人,武省試合格可赴武殿試。

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高一級武舉考試,其內容為先閱騎射而後試策。1135年開始,由皇帝親自廷試,合格的都賜予武進士,授予武官銜保義郎、承節郎等名目。

隆興元年(1163)一月,臨安城內,武舉省試尚未開考。來自全國各地的武舉考生上千人紛紛聯名上書,要求加入抗金的陣營,言辭慷慨激昂,後生可畏。為此宋孝宗很是感動,省試之後親自在武英殿提前接見了武舉省試錄取者50人。

站在最前排的是湖南路城步寨的楊通文、平陽的周詩。楊通文身高九尺,體格健壯,身披白袍,顯得格外英姿颯颯,他在兵部主持的考試中武藝排名第一。楊通文抱拳道:“聖上,世治尚文,世亂尚武,建功報國,正此時也。請聖上恩準我等上陣殺敵!”

眾人振臂高呼:“寧為百夫長,不為一書生。還我河山!還我河山!”

孝宗見武舉考生們滿腔熱血,激動不已,乃曰:“殿試就提前到二月舉行,今日朕要先考廷對——”於是眾考生一齊坐下,接到試題後開始作答,題目就一道——《論宋金形勢及抗金策略》。楊通文看一眼就清楚,此題目一定皇帝親自出的,想必皇帝是準備一改紹興年間的對外策略,要大幹一番事業了。

楊通文大筆一揮,唰唰唰就在試卷上寫了起來。泉思如湧,下筆如有神,不到一個時辰就洋洋灑灑地寫好了五千餘字,他將文章仔細的審視了一遍——

……女真者,野蠻之族,遊牧而居,擅長騎射,實乃虎狼之國。軍民合一,猛安謀克,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覬覦我大宋疆土,數次侵擾天朝邊境。紹興和約,割地求和,換不來安寧,唯有傾力滅之,以惡製惡,以暴製暴,方可保大宋江山永固……欲克敵製勝,火器營必先行,火器摧毀敵之意誌,騎兵近距離格鬥。步兵比與騎兵,不戰勝負已知分曉……大宋上下一心,眾誌成城,將女真趕出中原,奪其陰山,刻石燕然。如此一來,女真不敢放馬南下……

楊通文仍然意猶未盡,在文章末尾又加了幾句:“蚩尤之後裔,五溪之苗,素來剽悍勇猛,宋之柱石。楊家將一族,忠勇愛國,當破格舉之。恢複中原,宜當從長計議,陛下聖明,國之幸矣,民之幸矣,陛下之功將彪炳史冊。”於是楊通文第一個交了試策。

宋孝宗收到試卷,閱完之後,大驚:“此人所見與朕略同,必是我大宋第一猛將楊再興之後也!”拆開封條一看,考生:湖南路武岡軍城步寨楊通文。其他考生也陸續交卷了,宋孝宗來不及看,都交給了兵部尚書張宣,讓他全權閱卷,定試策的高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