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辛棄疾和楊通文赤水峒會麵之後,在城步寨小住了幾天,去了南山和多處適合練兵的地方實地勘探,認為楊家將集團之所以興盛三百餘年,得益於城步寨獨特的地理優勢、尚武傳統和忠勇愛國的精神。
宋代城步寨仍然沿襲飛山公楊再思的軍事體製,苗民亦農亦軍,以農養軍,以軍護農,多個鄉寨成了鄉勇準軍事組織,擴建了七個軍事訓練的練兵場。練兵場分別設在牆背底(大竹坪三組)、石門樓(大竹坪二組)、栗林背(大竹坪一組)、團尾定(大竹坪五組)、三門樓(大竹坪十一組)、營堡場(城步縣行政中心旁大廣場)、大巷子(大竹坪楊氏官廳),上官村周邊存有八個烽火台,即雲霧嶺、燕子山、馬鞍山、雷公尖、馬屁股、豬婆界、漏通風、白山等烽火台為寨內哨卡和戰情觀測點。
為了更好的觀察周邊省縣的情況,楊家將集團在城步寨周邊製高點增設了更大的烽火台:三地烽火台(今大古管區鐵岩頂),負責掌握新寧、武岡、城步三地的軍事動向;高寨烽火台(今梅溪與杉坊交界處),負責瞭望綏寧、武岡、赤水峒的軍事動向;虎形背烽火台(今茅坪鎮宋溪江),負責觀望赤水峒軍事動向;兩省烽火台(今蘭蓉鄉二寶頂),負責偵察湘、桂兩省區的軍事動向。烽火台均以狼煙為號,一處有事,其他各處均發兵前往支援,各處烽火台情報往來都以信鴿聯絡。
楊通文陪同辛棄疾到各處練兵場轉了一圈,辛棄疾看到苗兵整容嚴整,作風良好,一個個生龍活虎、身懷絕技,讚口不絕,對改良的諸葛弩30連發很感興趣,還親自試射了一輪。殺傷力遠遠超過單弩發射,辛棄疾大悅:“有此戰器,金兵汗顏也!”
楊通文道:“自飛山公以來,城步寨楊家將一心保民護境。怎奈朝廷自保駕都督元帥再興公殉難之後,不再重用我楊家將,此乃英雄無用武之地也。”
辛棄疾道:“朝廷之上奸臣當道,無可奈何也,楊家將已經盡力了。本使欲往二寶頂烽火台,不知可行?”
楊通文道:“二寶頂位於武岡軍城步寨東南部的攔牛峒境內,與新寧縣、廣西路資源縣毗鄰,屬南嶺之一的越城嶺山脈,為武岡軍境內第一高峰。地形地勢高亢,群山巍峨,萬嶺參差,蔚為壯觀。”
辛棄疾道:“這麼說來,那更值得本使一去了。”
楊通文繼續介紹道:“此地設有烽火台,既有茫茫原始次森林,又有廣闊高山草甸,更有神秘莫測的雲山、雲海等自然景觀與天象。天氣晴朗,視線清晰之日,登上山頂,極目遠眺,四周之景可一覽無餘。”
辛棄疾道:“真是一覽眾山小啊,冬日可有將士駐守?”
楊通文應道:“將士一年輪換一次。冬日之時若天氣極寒,在山上可觀落差達數百米霧凇之奇觀。”
辛棄疾道:“寒冬酷暑,苦了將士們,那本使得去二寶頂一趟慰問慰問。”
楊通文道:“多謝大人!大人如此體恤將士,乃我大宋之福也。”
翌日,早飯過後,楊通文選了一些貼身侍衛,帶上幹糧和慰問物品,就出發了。他們騎著馬去了攔牛峒,兩個時辰之後就到了抱木坪寨。一行人沿著河穀的小路往山上行走,兩岸陡峭的峽穀碧水蕩漾,上山野花盛開,紅的、黃的、紫的、白的,滿上遍野,真入眼。正所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蓋若此也,山上的野花不甘寂寞,在微風中搖曳,似乎要和山中的桃花媲美。
泉水叮咚悅耳,水聲潺潺。一行人在鳥語花香的山林行走,偶爾看到三三兩兩的吊腳路矗立山間,苗民們在地裏忙碌著,全然不理會這些不速之客。不時傳來婉轉的山歌聲,那一定砍柴的少年郎和采藥的小阿妹在唱情歌。辛棄疾走累了,下馬捧了幾把泉水灑在臉上,涼颼颼的,又忍不住喝了幾口,清涼甘甜,感覺真爽!
上山頂的小路越來越窄,愈來愈難行。背著行李的隨從明顯體力不支,被他們甩出遠遠一大截。兩人終於到山頂了,群山蒼茫,辛棄疾往下俯視,城步、新寧、廣西資源三縣(寨)及周圍百餘裏的湘桂河山,一切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