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楊家將風雲 第六十九章 蕎麵塑聖像 因禍而得福(1 / 2)

話說楊洪移師西貓峪修建了馬營城之後,就將馬營作為大本營,出塞主動征戰,戰功累累,不斷升遷。楊洪既倡導修武,又注重文治,積極修建廟宇進行高台教化,建立學社教育邊地軍民。

楊洪一心護國保民,果敢剛毅,敵人強大從來不臨陣脫逃,深思熟之後用計擊敗敵人;戰勝之後從來不沾沾自喜,時刻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有功不獨攬,有賞賜和部下一同分享,獎罰分明,從不濫殺,深受軍民的愛戴。大家都以自己是楊家將軍士而自豪不已,都戰場上奮不顧身殺敵,楊洪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成就了他人。

馬營是楊洪的福地,自從屯兵至此之後,他就年年大捷,官也越做越大——

宣德八年(1433),楊洪馬營給根據地,展開了第一次追剿邊寇的戰鬥,在紅山大敗敵人,次年升職為指揮僉事(正四品)。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就邊防大事進行廷議,楊洪獻計有功,宣宗大喜,遂提拔楊洪為北京指揮使(正三品),加封遊擊將軍,統領萬全都司精兵2000、廄馬1200。同年,楊洪率部巡邏至開平衛舊冶簸箕河一帶,和大隊的蒙古軍遭遇,經過浴血奮戰,擊敗凶悍的蒙古騎兵,生擒其頭目脫脫白曖台,明宣宗命其為都指揮僉事(正三品)。

明朝皇帝朱瞻基死後,明英宗朱祁鎮即位,這小子一上來就準備要拿蒙古人開刷了,立即派遣兵部尚書王驥到北邊的軍事重鎮視察,檢查軍備情況。恰巧,一支瓦剌騎兵入侵邊境,都指揮使安敬竟然臨陣脫逃,狂奔數百裏,被瓦剌軍追著打。

這還得了,一個指揮使如此膽怯,致使明軍顏麵丟盡,幸好楊洪及時援救,安敬才撿回了一條命。王驥下令將安敬逮捕,就地正法,指定楊洪臨時代理都指揮使,節製各路兵馬,才穩住了邊境各衛所的軍心。

王驥一肚子怒氣,回到了京城,立刻去見了朱祁鎮,進諫道:“聖上,邊軍怯弱,應速人加強訓練,以對付漠北諸部的進攻。”

朱祁鎮連忙問道:“先朝宿將已盡,可有合適人選?愛卿。”

王驥極力推介楊洪:“臣從邊關歸來,選中一人。此人名楊洪,雖為偏將,為人機變敏捷,善出奇搗虛,以敢戰聞名於邊塞。朝野皆知楊洪乃我大明未來之國柱,臣並非與他私交才力薦之。”

朱祁鎮笑道:“尚書大人此言極是,朕做太子之時就見過楊洪幾次,其器宇軒昂,有璟國公之風範,不愧是今世楊家將之首也。”

王驥笑道:“那陛下是準奏了?”

朱祁鎮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然!此大任非楊洪莫屬。”

王驥道:“聖上英明,老臣即刻傳書邊關至楊洪處,以顯皇恩浩蕩。”

朱祁鎮道:“去吧,有楊洪在,邊關無憂矣。”

王驥道:“臣告退——”說完就出了宮門,徑直向兵部去了。

在王驥的舉薦下,楊洪統領邊境軍馬,日夜操練,得以施展才華。是年,楊洪55歲。

楊洪在塞外整治軍紀,兢兢業業,鎮守國門,拒敵於千裏之外。一些奸佞小人想方設法的打小報告,明英宗一一將案卷壓住,極力庇護楊洪,使得楊洪練兵之事未受絲毫影響。

正統二年(1437),久戍邊關的楊洪想通過儒教、佛教增強軍民的愛國意識,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開始在馬營城中興建各種廟宇。指揮使杜衡、軍士李全兩個認為修廟宇有利可圖,可以狠狠的撈一把,就跟楊洪說他們兩個願意為楊洪分擔監工之苦。

沒有想到,楊洪一口回絕了他們:“二位的好意我心領了,隻是修建廟宇絕非小事,我得親力親為。”杜衡、李全兩個懷恨在心,就合計伺機參楊洪一本。

不久,刑部尚書魏源奉命到馬營督查邊防,杜衡、李全私下拜見了魏源,誣告說:“楊洪大肆在馬營城修築宮殿樓台,想擁兵自立為王,和朝廷分庭抗禮。請大人奏明皇上,嚴懲叛逆。”

魏源不由一怔,倍感事態嚴重,不動聲色道:“我已經知曉,定當回京將此事報與聖上,二位請回吧。”

杜衡、李全見魏源已經答應了,暗暗自喜:“楊洪給你臉不要臉,現在你等著蹲大牢吧。”而後兩人就走了。魏源一回到京城,立馬將舉報信遞交給了朱祁鎮。

朱祁鎮打開信一看,信以為真,大怒:“魏源,朕要下詔捉拿逆賊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