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楊家將風雲 第七十一章 古北口之戰 楊七郎殉國(1 / 3)

話說也先也先在宣府、大同等處企圖用明英宗的手諭詐開城門的詭計都被識破,吃了閉門羹,自討沒趣。十月初一日,瓦剌軍分三路大舉進攻京師,西路軍10萬人由也先親自率領,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今陽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鎮北)後,揮師南下,直逼紫荊關。中路軍5萬人,由脫脫不花統領,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東路軍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作為牽製力量。

古北口又名虎北口、鐵門關,自古就是農耕民族、遊牧民族交錯之地,古北口長城是進關的必經之路,在軍事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明初大將徐達當初督修的這段東西走西的土質長城,高不過一丈二尺,寬不過九尺。正統末年年久失修,疏於防禦,在這裏駐守的明軍人數不多,不到3000人馬。

古北口處於密雲平原的最北端,再往北走就是連綿的山地和高原,潮河從北蜿蜒流來,在山脈間切出一個穀地,到了古北口,這個穀地迅速向南呈喇叭狀展開成一片大平原,古北口就成了從北方進入這一平原的咽喉要道。

古北口春來山花爛漫,夏到涼氣襲人,秋時金黃遍野,冬至白雪皚皚。清晨朝暉中,小村與長城相互輝映,傍晚落日下,耕牛與農夫相伴而歸。遊擊將軍楊七郎楊傳接到錦衣衛的密報,不久入侵的瓦剌軍鐵騎就要打破這裏的寧靜了,意識到古北口長城一帶必有一場惡戰。

古北口隘口南北狹長,左右兩山對峙,東側為蟠龍山,西側為臥虎山。承德至北平的大道也經此隘口沿潮河東岸向南延伸。古北口的關門修築在隘口中間,有水陸兩關門,潮河東岸陸路關門為鐵門關,潮河上的水路關門則為水門關。有了這兩個關門,楊傳至少可以和瓦剌騎兵對抗好幾天,緩解京師的壓力。

皇帝的十幾萬大軍在土木堡被全殲,錦衣衛都指揮袁彬連同皇帝一起被俘,這還不要緊,最要命的是太監喜寧作為瓦剌軍的顧問,明軍哪裏防守空虛就往哪裏鑽。明軍的士氣低落,人數也不如瓦剌軍,就算是直接出了長城和他們廝殺,平原上也是勢均力敵,可是瓦剌軍隨時都會有援軍到來。“是逃跑,還是死戰?”楊七郎一直很糾結。

傍晚時分,楊傳決定趁著戰鬥還沒有打響去楊無敵廟一趟,也許這是他最後一次拜謁這位北宋抗遼名將楊繼業了。楊業是並州楊氏,和楊傳是一個始祖,那就是城步寨的飛山太公楊再思。

楊無敵廟建在古北口河東關城門驛道旁,是專門為紀念楊業而建的一個祠堂,此廟始建於遼代澶淵之盟之後,規模雖不大。楊令公祠有前後兩殿,前殿琉璃瓦廡殿頂,內供楊業和他的八個兒子,後殿硬山頂,內供佘太君及其她楊門女將。

楊傳帶了幾個隨從,騎馬到了楊令公祠前就下了馬,將馬拴在門口的石樁上,留下隨從在祠堂門口,就和副將祝光中直接進了祠堂。

前殿內,楊傳站在楊業塑像前,虔誠的拜了三拜,而後上了一炷香,滿懷激情的道:“令公,後生楊傳今日來看您老人家了。而今國難當頭,男兒自當橫刀立馬,守護疆土。韃虜來勢凶猛,生死難料,如果保佑我楊傳能夠活著回來,一定要用全豬全羊祭祀您!”

祝中光也上了一炷香,他隨口就悲壯的吟出《拜謁楊令公祠》——

行祠寂寞寄關門,野草猶如避血痕。

一敗可憐非戰罪,大剛嗟獨畏人言。

驅馳本為中原用,常享能令異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隱,誅彤聊足慰忠魂。

楊傳尋思:“平日不見祝中光吟詩作對的,蘇澈的詩歌竟然一字不差的背誦出來,難得啊!”

祝中光道:“將軍,我們要不要去後殿祭拜一下?”

楊傳沉默一會,擺手道:“不去了,楊家滿門忠烈,男兒幾盡戰死沙場,女兒身抗擊外敵,實乃無奈之舉也。”

祝中光道;“瓦剌人隨時可能到來,我們得盡快回去部署。”

楊傳道:“走吧,時間不多了。”......

楊傳等人回到長城,登上瞭望台一看,三裏外瓦剌騎兵卷地而來,塵土滿天,整個天空立時黯淡下來,目測人數當在兩萬以上,六倍於己還要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