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楊七郎戰死古北口,中路的瓦剌軍進入了密雲平原,朝北京城直奔而來。獨石、馬營等城堡處於孤立無援的危急境地,守城明軍與瓦剌軍隊力量對比懸殊,城堡附近的河水也被瓦剌軍絕斷,已是裏無糧草,外無救兵,楊俊差不多要瘋了。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師逼攻,立即戒嚴京城。十月初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迎敵於章儀門的土城之北,擊敗瓦剌先鋒官。
北京保衛戰首戰告捷,軍心大振,兵部尚書派右通政王複到土城拜謁英宗。初五日,朱祁鈺下詔諸王遣兵入衛,楊俊奉命撤往居庸關,狙擊瓦剌大軍,為京師聲援。。
經過數日的激戰,長途跋涉的瓦剌軍在北京軍民的打擊下,損兵折將,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被炮火擊中戰死。連續的失敗,士氣低落,再加上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軍隊也已經快到達京城,也先算是坐不住了。
也先看到北京城在於謙、石亨等文武大臣的堅守下攻取北京城成了泡影,又害怕楊洪切斷他的歸路,不得不草草收兵。十五日夜,瓦剌軍拔營而走,明軍以猛烈的炮火歡送,斬殺瓦剌軍萬人,也先隻好向回良鄉逃去,京師保衛戰基本結束。
與此同時,進攻居庸關的五萬瓦剌軍,因天大寒,明守將羅通汲水灌城,牆壁結冰,瓦剌軍無法進攻。經過七天的戰鬥,瓦剌軍的進攻均被擊退。明軍三次出關追擊,斬敵無數,其中都指揮楊俊率官軍八百人追擊,斬獲賊首六級,馬一百二十匹,牛騾四百七十餘隻,追回男婦五百餘口。楊俊以功進署都督僉事,仍與羅通守備居庸關。
十七日,等到楊洪率部二萬餘人趕到京城郊外時,損失慘重的也先已經倉皇撤退。楊洪奉命與孫鏜、範廣等人率兵剿滅京畿附近那些尚未後撤、仍然在大肆劫掠的也先軍殘部,殲敵於涿州、紫荊關等處。楊洪率精兵追至霸州固安一帶,一舉斬敵首480多級,生擒48人,繳還所掠人口萬計、牲畜弓刀無數。此後楊洪又於固安取得大捷,生擒瓦剌將領阿歸等人。
瓦剌退兵後,朝廷論功行賞,進封楊洪為昌平侯,加授“奉天栩運推誠宣力武臣”勳號,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贈世券,食祿1100石。昌平侯楊洪受命暫留京師,負責操練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在內的衛戍部隊,兼掌左軍都督府事。
楊洪的二弟保和殿、武英殿大學士、“朝內第一鐵筆”楊清被封為世襲瀛西九千戶,主修沽水(即北運河)。楊洪庶長子楊俊,則任前軍都督府右都督,留京師總領三千營。
景泰元年(1450)八月,也先無條件將英宗送回北京,恢複了與明朝的臣屬關係。明英宗朱祁鎮回到北京後,當了名譽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宮。他自從大難不死之後,對任何人都太相信了,包括自己的弟弟朱祁鈺,還有楊洪父子拒絕開城門之事一直耿耿於懷,總想找個機會除掉他們,他在等時機的到來。
北京侯爵楊府正在建造的時候,朱祁鈺禦筆親封,賜予楊洪優質漢白玉下馬碑一通。這原本是件好事,可不知道怎麼回事,朱祁鈺在書寫下馬碑銘文的時候,竟然將楊仁的“楊”字少寫了一筆(在其偏旁“易”字上的“日”中間少了一橫)。
刻字的工匠突然發現原稿中的紕漏,慌忙請示吏部尚書王直如何處置。王直(1379-1462)乃朝中首班大臣,他的妹妹是楊洪弟弟楊清的夫人,兩家為姻親。
他仔細一看樣稿,果然如此。他精通易經,在這節骨眼出現這樣的事情絕不是什麼好兆頭,沉吟片刻之後,王直不動聲色對工匠道:“皇上怎麼寫的,你就怎麼刻好了。”
工匠點頭道:“好吧。不過這‘楊’字的日字之間少了一橫,明顯就是個口字,口即空空如也,不吉利。侯爺是個大好人,積善行德,我看還是填上去為妙。”
工匠一語道破了玄機,王直也不發怒:“楊家乃英烈之門,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天意不可違。”
工匠道:“竊以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一橫得加上去,可保侯爺一家平安無事。”
王直罷手道:“吉人自有天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妥。我們就順應天意吧。”於是,工匠在雕刻銘文的時候,原原本本的拓印上去了,下馬碑中的“楊”依舊少了一橫。
事後,王直找到楊洪、楊清兄弟,告之曰:“此乃不祥之兆。我想這‘日’字乃指皇上,去此一橫,意味著皇家要減人,楊家要減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