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與風俗 第四章 城步油茶文化(1 / 2)

城步苗族自治縣地處湘西南邊陲,古為南楚與百越相交之城,係“南楚極邊”之苗疆,早在4000年前,就有剽悍、智慧的苗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無論是縣城小鎮,還是村村寨寨,你都能品嚐到當地苗族人民的特色飲食——油茶。城步油茶最早始於三國時期。苗族先民的居住環境山高水冷,氣候嚴寒,蠻煙瘴氣和毒蛇蚊蟲橫行。在缺醫少藥的古代,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他們隻好靠多飲茶、喝濃茶抵禦蠻煙瘴氣,防治疾病。但濃茶飲用過多反而引起身體不適。於是,他們試著在茶湯中加入苡米、紅薯、苞穀等雜糧和調味品,既能預防疾病,又能充饑解渴,於是便形成“油茶”的雛形。到了明代已基本形成較正規的油茶。

清光緒《靖州鄉土誌》載:苗人“以凍米雜鹽豉煮之,謂之油茶”。還有“薑牙密餞滿盤陳,風味油茶亦可人。絕憶頭綱新焙出,二涼亭子雨前春”的詩句,描繪了油茶的獨特風味。

城步油茶不僅是一種世代相沿的飲食習俗,而且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禮儀習尚和飲食文化。苗家打油茶、吃油茶尚有一定的茶規可循。來客打茶,苗家人熱情好客,不管是遠村近鄰,還是生人熟客,隻要你踏入苗家的大門,主人便立即丟下手頭活計,打油茶相敬。這充分地體現了苗族同胞熱情好客、以禮待人的優良傳統,昭示了苗家人的美好心靈。

苗家人打油茶,一般分為5道工序。一是做陰米。先把糯米浸脹,然後用木甑蒸熟,曬幹或涼幹,用碓舂扁,即成陰米。二是做茶葉餅。每年春夏,待茶樹吐出的新芽長到一指寬左右采摘,放在鍋裏煮一滾,舀出來澆上米湯水,一團一團捏成餅狀,曬幹即成。三是炒主料。炒陰米炒至略帶焦黃、酥脆,將黃豆、花生、紅薯片等原料炒熟用油炸脆,並備好煮熟或炸得鬆脆的糍粑、蕨粑。四是煮茶湯。將茶餅放置鍋中加水煮沸,用瓢將茶葉撈出,用擂缽擂爛,再倒人鍋中煮成濃茶汁,撈出渣殘,加放油、鹽,佐以擂碎的大蒜、生薑、辣椒等製成茶湯。五是撒茶料。按喝茶人數,在茶盤中擺好茶碗,將各種主料分放碗中,主料不宜太多,然後再衝入滾沸的茶湯,撒上蔥花、胡椒粉等佐料、即成聞名遐邇的苗寨油茶。

茶打好之後,主人會用苗家特製的木質茶盤將茶杯端到你麵前,請你享用,茶杯上刻了號碼,你端到哪杯,哪杯就是你的“專號”,吃完後再按順序依次放回茶盤中,喝下一杯時你就不會端錯。油茶具有香、鹹、苦、辣、甘等味,清晨喝它可充饑解渴,晚上喝它可提精養神;炎夏喝它能消暑解熱,嚴冬喝它能祛濕去寒;勞作前喝它可添勁耐勞,勞作中喝它可輕身鬆氣,勞作後喝它可消除疲勞。

凡到城步的客人,均以喝油茶為快,油茶因而聲名遠揚。喝油茶也挺有講究。一是敬老敬客,茶客當中,誰年齡最長,誰輩分最大,誰是遠客稀客,就先敬誰。二是一般要連喝四杯,其意為“好事成雙”、“四季發財”。若隻吃一杯,他們稱之為“跛腳茶”,是不吉利的象征,也稱“單絲不成線,”意味著交往不長。吃三杯也不行,三杯稱為“不三不四,四季不到頭”。當然,如果四杯過後還嫌不過癮,還可以繼續喝,四杯以上,又有另外的說法,喝五碗寓示五穀豐登,喝六碗表示六畜興旺,喝七碗象征七星高照,喝八碗有八麵威風之讚,喝九碗當祝地久天長。三是油茶要順著湯喝,包穀、黃豆、糍,如果先把湯喝光了,底料就得借助筷子才能吃下。所以第一次去苗寨喝茶的客人,苗家人都會很體貼的先奉上筷子或者瓷勺。而喝慣了油茶的人是不需要借助這些餐具的。四是油茶喝飽後要把茶杯疊起來或是倒扣在茶盤上,以示已吃飽了,否則女主人會繼續給你散茶。五是如果你確實喝不慣,可以向主人家說明,不要不喝將油茶倒掉,那是苗家大忌,認為你不懂規矩,看不起主人,糟蹋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