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節日有很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湖南邵陽城步苖族自治縣境內的瑤、侗民眾和楊、蘭、李等姓的苗族民眾流行有吃烏飯的習俗,俗稱過“烏飯節”,此風俗流傳至今己上千年。
烏飯即烏黑色糯米飯,其色是用一種叫青精樹葉染製而成,有一股特殊的香味。青精樹俗稱烏飯樹,係杜鵑花科常綠灌木,高1到3米,多分枝,其莖葉均可入藥,有益精氣、強筋骨、明目、止瀉等功用。烏飯的製法是:先將適量的青精樹嫩葉捶碎揉爛至水中浸泡兩個時辰(四小時)後用紗布過濾,再把淘淨的糯米倒進青精樹葉汁水中浸泡三個時辰(六小時)後,將糯米濾幹入蒸籠中蒸熟即成。烏飯顏色的深淺在於青精水汁的濃度,青精水汁越濃,烏飯越黑越香。唐代《本草拾遺十種》中有青精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瑩珠”的記載,說明唐代染製烏飯的過程十分複雜。
農曆四月初八吃烏飯的來曆,民間至少流傳有五種說法:一是源於道家。從宋代起道士中就將烏飯作為“仙家服食”的長壽保健食品,後來流行於民間。二是源於佛家。四月八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日,佛家弟子必須蒸烏飯先供佛,自己吃後可消災滅病,強身健體,民間仿之。三是源於神話《寶蓮燈·劈山救母》的傳說。目連之母因觸犯天規被壓在九華山下,終日挨餓,目連蒸烏飯送給其母吃,其母吃了烏飯不但維持了生命,還生津複元,臉色紅潤,目連成為孝母的典型。四是源於牛的生日。仙牛偷偷地在四月初八下凡為百姓犁田,玉帝十分生氣,就罰仙牛永留人間。百姓為了感謝仙牛,就將它下凡那天定為牛的生日,煮烏飯給牛吃讓其健身壯體,並讓牛休息一天。五是源於紀念苗族曆史上的英雄,這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
藍姓苗族吃烏飯是為了紀念明代開國元勳藍玉。藍玉被朱元璋殺後,藍玉之母將其頭偷回來藏在一籮穀種中,鮮血把這籮穀種染成黑色,這天正好是四月初八日。其母將這籮黑色稻種播種在田裏,秋收時結出的穀是黑色的,碾成的米是紅黑色的,煮熟的飯是烏黑色的。藍姓苗族為了紀念自己的英雄祖先藍玉,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每家每戶都要染製烏飯吃。民俗學專家馬少喬先生了解到蘭姓苗族吃烏飯的來曆後,曾作詩一首道:
臥地豐碑幾刧塵,太平橋下水清清;
平南掃北無蘭沐,未必江山得太平。
鳥盡弓藏事可驚,將軍幾個見升平?
頌歌都為升平唱,烏飯何妨吃到今!
楊姓苗族吃烏飯是源於紀念楊文廣在廣西柳州城脫險的經過。宋代楊家將楊文廣南征廣西兵敗,被俘後囚禁在柳州城大獄中,終日挨餓。其妹楊金花每次送去的牢飯都被獄卒們搶吃了,楊文廣餓得眼冒金星,骨瘦如柴。楊金花機靈一動,速從山上采回烏飯葉將米煮成烏飯送去。獄卒們見牢飯黑得難看,以為飯中伴有毒藥而不敢搶吃。楊文廣在黑暗的牢房中連續飽吃了幾天烏飯後,迅速恢複了體力。在四月初八楊文廣生日這天,楊金花將短刀藏於飯底,楊文廣吃完飯發現短刀,就與埋伏在外的楊家將官兵裏應外合殺出牢房,占領了柳州城。楊姓苗族為了紀念這次反敗為勝的戰鬥,便興起四月初八吃烏飯的習俗。縣境內的瑤族與侗族部分民眾也有四月八吃烏飯的“食俗”,稱為“烏飯節”。據說在這天吃了烏飯夏季不生痧痱,不發烏痧,不生癆瘡等無名腫毒,故四月八烏飯節實為入夏保健節。
吃烏飯的古俗以其獨特的方式傳承於各民族群眾中,流傳至今已上千年。在同一天的節日中,由於地域不同,民族習俗有別,民俗活動的內涵與形式常有很大的變異。這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是不同地域的各民族群眾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積累,它在保健和飲食文化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