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是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傳承千年的古老風俗,都說中國山歌在苗家,苗家山歌在城步,山歌節已經成為城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團結的象征性節日。
苗民喜愛唱山歌,山歌就像一條甘甜的溪水,滋潤著他們的生命,陪伴著他們的白天和夜晚,是農忙、生活、節日裏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傳統習俗。
城步民俗文化積澱深厚,苗、侗、瑤等24個民族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以山歌鼓舞鬥誌、守護家園,以山歌傳遞情誼、追求幸福,以山歌講述曆史、開拓前進。
城步縣有著“中國山歌之鄉”之稱,當地的山歌都是即興而作、隨口而出,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一些經典歌曲都傳唱下來了。全縣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會唱山歌,城步山歌曲牌多,形式多,唱腔多,訂坪腔、儒林腔、長安腔、自由腔、賀郎歌、嫁女歌、挖土歌等等。
山歌曲調的眾多,可以說是十裏不同調,北裏不同腔,按照腔調劃分還可以分為南腔,羅腔,自由腔,多種多樣,老百姓愛唱歌,喜歡把平常生活發生細節,民間習俗故事都是用山歌形式唱出來。
山歌比賽形式豐富多樣,有山歌對唱、情歌對唱、花話對唱,有唱古人歌、侗歌、賀郎歌、嫁女歌,有高歌點兵歌、囉哩歌、挖土歌、溜溜歌、四句歌、采茶歌等,儒林小城成為了一個充滿歡樂、活力、動感的文化之城。
山歌民俗文化過去已被漢化很多年,都快瀕危了,急需保護拯救,需要大力發揚民族山歌文化,山歌民俗文化過去已被漢化很多年,近年來,得到政府更多的重視了,傳承人也在盡量恢複山歌原生態的麵貌,挖掘搶救一些原生態的民俗山歌,與此同時也正在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準備。
相傳清乾隆五年(1740年)農曆六月初六,城步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苗民以山歌鼓舞士氣大獲全勝,自此“六月六山歌節”逐漸演變為當地的節慶活動並承襲至今。
六月六山歌節是城步縣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已連續舉辦十八屆。自2014年提升為湖南省四大節慶品牌之一以來,其影響力逐步擴大。
六月六山歌節特別是原生態山歌全民賽,為廣大山歌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現風采和才華的大舞台,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培養出了一批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人。
據《城步縣誌》載:苗族歌手楊多香(女,1875—1951),城步縣莫宜峒(今五團鎮)水口寨人,是名震湖廣的歌師傅。民國初年,曾與廣西龍勝縣、三江縣等民族歌手對歌三天三夜,且始終保持不敗。
她的山歌有生產歌、知識歌、愛情歌、祝賀歌,禮貌歌、卡人歌、謎語歌、古人歌、排歌、雜歌等十餘大類,(光緒二十六年),粗水村龍秀才與她對歌,龍秀才唱輸了,便生一計,用歌叫她猜謎語,唱道:“四四方城兩座州,中間一河水不流,兩州總是不和氣,你打我殺不罷休”。她迅即答唱:“你欺我無文肚不乖,拿盤象棋給我猜,棋逢對手才有味,傻妹歌還龍秀才。”
人稱她有“歌庫”,無論什麼場合,唱什麼內容,她都應對自如,順口成章,隨聲應和。尤其是長達三十二首的二十八行古排歌《賣桃郎》,她唱得格外情深意厚,婉轉悠揚,聽眾無不為之傾倒、讚不絕口!楊多香是我們苗鄉山歌的一朵奇葩,是名副其實的“山歌王”。後世男女歌手,均奉若歌仙。
苗族山歌在湖湘地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紀60年代,著名曲作家白城仁、著名歌唱家何紀光曾在城步體驗生活,由白誠仁創作、何紀光演唱的《挑擔茶葉上北京》,直接來源於城步苗族山歌“賀郎歌”,紅遍祖國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