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民崇尚龍舞文化,把龍作為苗族的圖騰。把“龍神”尊崇為有呼風喚雨、主宰水陸生靈的神聖,至今已有四千八百年的曆史。他們認為有“龍神”護佑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吊龍,古老而有智慧的舞龍方式,通過長短不一的撐杆撐吊起彩龍的不同部位,在運動中塑造巨龍不同的姿態和動勢,宛如飛龍在天,亦稱飛龍。每逢春節喜慶,苗鄉村寨都會組織舞吊龍表演。精致美觀的紮製工藝,別具匠心的“吊龍”技法以及舞龍者靈活快捷的步伐,無不讓人驚歎。
城步吊龍是集手工藝術、繪畫、布藝、剪紙、貼花、文學、光學、表演、音樂、武術、巫儺文化、梅山文化和禮儀習俗等綜合為一體的古老藝術,從中可以探尋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文化生活和手工技藝。
相傳唐朝初年,有年天大旱,玉帝下旨,命龍王降雨。東海老龍耳背,聽錯玉旨,結果田間缺水枯死城內暴雨成災,而觸犯天條。玉帝大怒,下旨唐朝直丞魏征將其斬首。魏征手持寶劍將老龍斬十二節後,老龍托夢唐太宗:若能恢複龍形,亦保民間風調雨順。
唐太宗下令,民間按老龍形狀,紮製龍燈。從此苗族人民把舞龍稱“活龍再現,才能風調雨順“,因而城步苗族聚居的寨子獨創長杆將龍身高高舉起,名叫“吊龍“又名“飛龍“的表演藝術。
下團吊龍曆史悠久,吊龍舞藝高超,製作精美,觀賞有趣,已成為苗疆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美麗中國的一角縮影。她從山村走向都市,更從都市走進國際視野,是我們苗鄉沃土的一朵藝術奇葩。
下團吊龍有兩條,男女各舞一條,紮製藝術高超,表演藝術獨特,出燈時要配好大小樂器,每條大龍有2人抬大鼓一隻,2人抬大鑼一隻,一支兩人抬的大嗩呐,四支小嗩呐。棒鑼、小鼓、班鑼、碗鑼各一隻,八個牌燈、八對伴燈、二個小龍頭,舞龍寶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身12—14人,舞龍尾一人,加上組織者、引導者、禮儀師及燃放鞭炮、挑蠟燭、點燈的人數共計在80人左右。二條龍則需160人。舞龍隊伍宏大、聲音宏亮,夜晚在山寨蜿蜒盤行,十分壯觀,美不勝收。
“巨龍出山”,“騰飛奮進”,“雙龍搶寶”和“盤纏養息”等幾個高難度的環節動作,快如疾風驟雨、驚雷閃電、動如行雲流水、陽雀過山、靜如丹鶴獨立、仙佛養神,令人歎為觀止。
舞龍是苗族人民崇尚龍的精神的升華。下團吊龍通過藝術表演把觀眾敬龍愛龍演變為精神文化的享受,在表演中自然地表現了龍的奮發向上的精神、不屈不撓的精神、主宰自然界的主人翁精神,展現了龍人的聰明、智慧和高尚情操,對青年一代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在舞龍表演的過程中,從燈光、音響、舞藝、伴燈到禮儀,組織、引導等一係列,參與者達百餘人,他們協力同心,步調一致,配合默契,自然為一體,體現了藝術團隊的同心同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凝聚力。同時,舞龍所到村寨,苗族群眾主動地、無償地接龍、接客、將所有來村寨的舞龍人和觀賞者請到自己家中吃油茶、呷糍粑,好酒好菜相待,奉為貴客,並安置留宿。即使過去曾有鄰裏積怨,在舞龍接客中也冰消玉釋,自然消除了。
下團吊龍文化傳承了千百年,在啟龍、開光、點睛、接龍、舞龍、送龍、封龍的過程中,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滲透了苗族先民的巫教、梅山教等文化,可以說舞龍是苗儺文化的綜合藝術。
城步吊龍是中國龍舞種類之一,是該縣丹口鎮最為流行的龍舞表演,是頗具本土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民俗,城步吊龍成為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團飛龍”在2013年7月14日成功申報吉尼斯紀錄“世界上最長的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