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與風俗 第七章 慶鼓堂文化(1 / 1)

四千年前,城步這方紅土地上就有勤勞、聰明的苗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並在此地創建了“三苗古國”。有人類的繁衍之地,就有文化的產生,絢麗多彩的苗族文化孕育而生,如《吊龍》、《賀郎歌》,其中《慶鼓堂》是代表之一。

一、慶鼓堂概況

城步的苗族先民長期聚居深山叢林之中,與外界接觸較少,因此,對大山裏的幽奇險峭、殊形詭狀的山形地貌、自然界的風雲起伏以及人世間的旦夕禍福,以原始文化和傳統的觀念予以解釋。因而,在每年的農曆二月逢“卯”之日向祖先、神靈,祈求保佑本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到農曆十月逢“亥”之日,便是還願,祭祀祖先、神靈與慶祝豐收融為一體。因此,構成了城步苗族世代傳承的集體性民族民間風俗歌舞藝術表演形式,稱之為“慶鼓堂”。

“慶鼓堂”是一種集體性的表演形式。參與表演是一群身強體壯、能歌善舞的苗族年輕小夥子,共同組成12人的表演隊伍,其中角色的扮演有廟師、迷魂師、擊鼓師、蘆笙師、開路師等等。他們身穿的表演服飾:扮演廟師身穿青色道袍;扮演迷魂師身穿繡花的紅色道袍;其他扮演者穿青藍的褂子、綁腿褲,手執道具主要有師刀、鬼板、涼傘、旗號等。

二、慶鼓堂的表演形式

卡田村“慶鼓堂”的表演由三個部分構成:“請神”、“慶神”至“送神”。第一部分:“請神”表演的場麵比較神秘、莊嚴,主要動作構成是以三叩九拜,眾表演者對著廟堂裏的神靈膜拜,祈求神靈;第二部分:“慶神”,表演者動作樸質粗獷,甚至有些動作手腳一邊順,當表演直至高潮部分,表演者將“迷魂師”拋向空中數次。同時,伴有眾人歡呼聲,將“慶神”推向高潮;第三部分:“送神”,“送神”部分幽默詼諧,演員將“迷魂師”送到廟堂外的古樹下,用樹枝、樹葉、雜草等雜物,將“迷魂師”布滿整個身體。這種方式的做法表示已將瘟神驅趕走之意,而後其他表演者回到廟堂再一次慶賀之後,迷魂師才允許回到廟堂裏,到此慶鼓堂方為圓滿結束。

“慶鼓堂”的音樂以古老的苗語民歌主要基礎,曲調幾十種,唱詞有一百多首,歌詞大多數歌頌祖先的功德、祈求神靈保佑、生產勞動等等,演唱過程中以大鼓、鑼、嗩呐、蘆笙等樂器為伴奏。

“慶鼓堂”表演的舞蹈動作形象生動、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藝術感染力。表演“廟師”的演員主要以驅鬼、鎮邪、叩首求神等之類即興動作,其他扮演者的舞蹈動作:1.模仿生產勞動,例如:耕地、播種、拔草、收割的勞作動作;2.模仿飛禽走獸的形態,例如:大鵬展翅、黃狗絆藤等。

三、慶鼓堂的社會意義

“慶鼓堂”在歲月的長河中產生、發展、演變、融合、傳承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城步苗族族群中一個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至今仍然在苗族同胞的生活中發揮其儺文化的重要作用,並且受到國內外文化學者的關注與研究,與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相關聯。

(一)教育意義。解放前期,偏遠的城步苗鄉,對外交流甚少,與此同時文化水平和生產力較為低落。“慶鼓堂”的發揮重要的教育功能。尤其在唱詞中勸導族人要尊老愛幼、家庭和睦、族群團結、勤勞奮進等。

(二)精神信仰。在苗族同胞的信仰中,通過“慶鼓堂”民俗文化活動,人的精神上寓意著驅鬼鎮邪、祖先與神靈的保佑,以滿足心靈的慰藉,為創造美好生活注入提供精神食糧。

(三)豐富文化娛樂生活。城步地處山區,外界文化影響較少,在日常的生產勞作之後,身心需要輕鬆以及休閑的文化娛樂活動。通過觀看“慶鼓堂”,從中欣賞到恢弘的慶典,粗獷的舞蹈,動聽的音樂,詼諧的表演,以達到娛神、娛人之目的。

(四)具有民族精神。“慶鼓堂”作為城步苗族的重要祭祀的活動,不僅苗族族人借此相聚,同時漢族和其它民族共同歡聚。各民族聚集於慶鼓堂,增加民族之間的情感交流,突顯了苗族的包容性。“慶鼓堂“作為民俗文化活動,增強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義。。

四、展望

“慶鼓堂”是湘西南巫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地區民族、民俗文化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麵,“慶鼓堂”也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解放後,破除封建迷信的觀念,曾一度製約了“慶鼓堂”的發展。時至今日,在政府的倡導下,“慶鼓堂”作為湘西南巫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得以保護,但需要更多的人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