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邵陽訊(通訊員祝軍剛)12月30日,從城步苗族自治縣白毛坪中學獲悉,2014年該校自主攻堅,將“十萬古田”列入市級課題,同時作為該校的校本課程,預計很快可以投入實際使用。日前,《“中國龐貝古城”遺址之謎與生態環保》已經成功申報市級課題成果獎。
若幹年前,人類在十萬古田頻繁活動,由於某種未知因素神秘地消失了,古田內有古墓群和古城遺址,被學界稱之為“中國的龐貝古城”,係湖南省乃至全國罕見的災難性曆史文化遺存。十萬古田位於城步苗族自治縣汀坪鄉和白毛坪鄉境內,地處大桂林旅遊圈的中心位置,又是候鳥南遷通道,為湖南省唯一的高山森林濕地。
10月下旬,白毛坪中學教職工深入古田,進行為期一天的實地科考,地理、生物、曆史等六個小組團隊對古田全麵抽樣調查,獲取了第一手資料。返程後,該校組織精幹教師著手開始以十萬古田為主題的研究。經過2個月的資料整理、焦點論證,課題研究已經順利完成。
課題分為野外科考篇、地理中國篇、傳說隸屬篇、墾荒消失篇、開發環保篇五大板塊。《野外科考我們在行動》重點闡釋了十萬古田的三奇,即大片類似墳墓的巨型苔蘚、約400年曆史的華西箭竹、漫山遍野的紅杜鵑,解密了十萬古田的神奇之處,這也是吸引外界來古田觀光的主要原因。該文作者均參與了調查,實地拍攝了物種圖片,參考了《地理中國》、《CCTV科教頻道》、《百度百科》,簡潔地分析了巨型苔蘚的成因、華西箭竹的價值、紅杜鵑的奇美之處,為2013年1月21日掛牌成立的城步白雲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原由做出了最直接的文字表述。
《城步苗族自治縣十萬古田地理概況》從地理學、生物學、社會學三方麵詳細介紹了古田的地理位置和範圍、地形地貌氣候、植被和動植物資源、人類活動遺存,圖文並茂,猶在眼前。此前許多“發燒友”隻能從網絡、傳言中零星零亂的了解古田,此文可以讓人們完整解讀十萬古田,填補了一大空白。
關於古田的民間傳說有很多,即使城步本土居民也知之甚少。該縣白毛坪鄉、蘭蓉鄉不少地名和古田傳說血脈相連,古田神奇詭秘。《十萬古田的傳說》搜集整理了民間傳說如仙人開古田、寶藏傳說,將自然景觀融入到“鬼斧神工”的造化之中。從民俗學角度豐富了古田的人文氣息,使得古田更具神秘感,可以提升考古熱和旅遊熱,為此地必將成為“理想的休養之地”吹響了號角。
該縣政協委員王運如從事實出發,經過調查和實地勘察,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撰寫了《十萬古田之隸屬》一文。該文列舉了民間牧場、古田的墓葬、白雲湖國家濕地公園、古田守護人、蓬古公路等依據,肯定了城步對古田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糾正了網絡盛傳的“廣西資源縣十萬古田”的錯誤。
古田有“兵糧十萬,可抵外患”、“古田無糧,兵何以養”的美譽,這些廢棄的良田最早墾殖於何時、何人所墾一直存在著秦人說、越人說、流民說三種猜測。課題中的《始皇開疆拓土辟古田》從秦始皇征服百越之戰入手,縱向鏈接南越王國、秦末農民起義,並舉《淮南子》以及秦軍地衣包實證,以大量史實證明了種種不可能,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式認可了秦人說的可行性,給古田大麵積農田的來曆做出了科學合理的闡釋。
目前,官方權威的觀點一致認為,十萬古田古城消失於蝗災、瘟疫,但是沒有相關的論據作為有力支撐,難以令人信服。曆史專業畢業的雷慶良查閱了地方誌和史書,訪問了當地居民,站在探究的高度上,運用階級鬥爭理論和生物學原理,在《十萬古田古城消失之謎》中大膽提出了“戰爭說”,假想從明朝湖廣兩省的農民起義開論,結合苗款,將古田的曆史放大,第一次使得古城的興衰和城步苗民起義緊密相連,展現了古代城步人民勇於反抗封建統治的革命精神。
陳昌龍的《十萬古田的保護與開發》一文,從2011年8月18日湖南永州考古高峰論壇入手,將古田的撲朔迷離和各種困惑展現,通過自身走訪周邊居民和古田的實地勘探,結合近十年來有關部門統計到達古田遊客人數和偷盜者對古田的肆意破壞事實,一針見血地指出古田的現狀不容樂觀。他急切呼籲政府和相關部門站在曆史的角度重視十萬古田的生態環保和開發,科學決策,科學管理,在發展旅遊的同時努力完好保存古田的原生態之美。他還倡議借古田之力發,堅持“旅遊促發展、發展為保護”的原則,提出建成“南山—古田—白雲湖”旅遊鏈,帶動本地的經濟文化發展,並在文章後麵附有原創詩歌《古田頌》,詩歌中古田的過去、今天、未來融為一體,可以說“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該校確定十萬古田為課題,列入校本研發課程,旨在發掘古田的曆史人文資源,給當地政府開發和保護古田提供參考意見,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激發青少年學生對家鄉的熱愛,自覺為家鄉做宣傳。
(此文2015年1月3日發布在華聲在線邵陽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