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12年,苗繡作品《豐收年年》《太陽花》分別獲得代表中國刺繡最高水準的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銅獎。
2015年11月,苗繡長卷《城步苗族風俗圖》獲得代表湖南湘繡最高水準的中國湘繡文化藝術節暨湖南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湖南省工藝美術大賽金獎。
2015年12月,被省文化廳授予“全省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傳習者”,被省婦女聯合會授予“全省巾幗建功標兵”,被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全省技術能手”,被省手工編織職業技能創新創業大賽組委會授予民間組刺繡類一等獎。
她,就是我市刺繡類最高榮譽的獲得者,來自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苗繡傳承人——伍前金。
苗家繡女初長成:10歲能繡各種花
“苗繡長卷《城步苗族風俗圖》,全長4.8米,寬1.2米,曆時三年完成,被湘繡界譽為‘苗族版的清明上河圖’,在強手如林中能斫獲金獎,既是城步苗繡的榮譽,也是對我技藝的肯定。”12月13日,伍前金剛從長沙載譽歸來,這位苗家阿妹難掩興奮之情。她說,相對於我市的綏寧平繡、隆回挑花,城步苗繡保留著許多獨有針法,技藝更顯高超,表現更加細膩,色彩更為逼真,這次參展幾乎囊括所有獎項,將綏寧平繡、隆回挑花遠遠拋在後麵,讓她對城步苗繡更加充滿自信。
1985年,伍前金出生在湘桂邊界線上的城步五團鎮臘裏村。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民族文化保留完整,民俗風情異常濃鬱,山歌悠揚,油茶飄香,更還有流傳千年的神秘苗繡。在人們印象中,苗繡似乎早已失傳,然而在被稱為“楚南極邊”的城步苗疆,苗繡技藝仍在薪火相傳。伍前金說,那裏上了年歲的老人經常穿著繡有花鳥的圍裙、包頭,以及在衣服領口、袖邊、褲腳紋有花邊的青藍衣褲,小孩子經常戴有繡有圖案的八角帽、狗頭帽、涼帽、肚兜、罩裙,還有男女老少的鞋墊。“那圖案、那花紋,真的是精美絕倫,但那裏的人們都沒有藝術品的概念,更沒有苗繡的意識,苗繡正麵臨著失傳斷代的瀕危境地。”伍前金歎惜不已。
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負責人介紹,在漫長的曆史時期中,苗繡是女紅的重要內容,繡品的漂亮與否是衡量苗家姑娘女子心靈手巧的重要標誌,並與她們的婚姻前景密切相關。詩人杜甫曾讚歎“五溪衣裳共雲天”,《後漢書》也記下了苗族“好五色衣裳”的習俗。城步的巫水古稱熊溪,是五溪之首,也由此可想見苗繡當時之普及盛況。
在伍前金的印象中,太婆(父親的奶奶)不僅是遠近聞名的苗醫,還是十裏八村的苗繡好手。太婆生有五男五女,一家老少的衣服鞋帽都是出自她的手,至今家裏仍保留著她的不少手工藝品。奶奶、媽媽和姨媽這些大山的女人們,似乎生下來就會唱山歌、繡花鳥,農閑時也繡,樅槁燈下也繡。伍前金從小從小就被這些五彩絲線迷住了。奶奶告訴她,黃線是河流,藍線是天空,雲紋、水紋、菱形紋和似花似樹又似人乘船的花簇是祖先故土的平原、湖泊和土地。她六歲就能獨自刺繡,十歲能繡各種圖案。她說,小時候看到奶奶、媽媽、姨媽在繡,就老搶她們的針線(自己繡)。”在這樣的環境中,小前金6歲就能獨自刺繡,10歲能繡各種圖案了。
如果伍前金也像大山裏的女人一樣不曾走出那片天地,她可能至今不會明白自小接觸的刺繡就是傳說中的苗繡,更不會有將苗繡發揚光大的理想了。可是,她走出了大山,也將那片土地上生長起來的苗繡帶到了更廣大的天地,讓世界認識了苗繡,並由此成為城步唯一的苗繡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