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清晨,初冬時節,清洌的空氣中透出刺骨的寒意,城步苗族自治縣清溪古民居一棟老宅內,現年84歲的李老美老人開始升火做飯,嫋嫋炊煙飄散在古民居上空,給這片古老與現代並存的村莊增添了油畫般的意境。
清溪古民居,李老美與這些居住在這些深宅大院的老人們,也正伴隨著這片湘西南最大的明清建築,一點點地走進曆史深處。
站在村後的山坡俯看這片古老民居,隻見黑色的屋脊鱗次櫛比,高聳的馬頭牆起伏有致。走進每一座獨特的窨子屋,觸摸那些樸素淡雅的窗花,每一個建築物都好像在訴說著一個傳奇,訴說著一個朝代的文化氛圍,訴說著清溪當年的繁榮。
李老美說自己11歲就被舅爺領過來做童養媳,至今已在此生活了73年,“那時的清溪街上稱得上是‘小南京’,除縣城儒林鎮外,城步就沒其他地方比得上清溪繁榮了”。史料記載,清溪村的曆史超過了800年,而在明末清初尤其鼎盛。湖南邵陽、武岡和廣西桂林等各地人士慕名紛至,在這裏的街旁開設店鋪,做起了買賣。當時清溪的街道是一條古商道,物種齊全,應有盡有。晚上的景色更是迷人,每間店鋪都會在門口懸掛油燭燈籠來突出自家的店牌,燈火徹夜長明,熱鬧鼎沸,繁華若市。
與繁華景象形成顯明對比的,是清溪街上那些貧苦雇農的窮困潦倒。李老美說,“剛來時就住在清溪街頭風雨橋的亭子間,在那裏住的都是‘無田無土無房’的三無窮人,平時靠給地主賣力氣維持生活。”時間到了1949年10月,中國發生曆史性變革,平時頤指氣使的地主低下了高貴的頭顱,窮人翻身做了主人。土地改革後,李老美分得了田地,也分得了夢寐以求的房屋,住上了地主的豪宅。她全家的生活由此掀開新的篇章。
解放後,城步至武岡公路改道新建,隨著交通區位的失勢和經濟重心的析出,也讓清溪的繁華日漸衰落。曆經社會變遷和風雨侵襲的清溪村,仍保留下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麵貌。走在清溪的前街,依然能找到當年繁華的痕跡,青色石板路依舊若隱若現。李老美說,當時清溪是邵陽、武岡至桂林必經之路,過往旅客絡繹不絕,貨郎搖鼓,內外相互物資交流,生意異常興隆。這些商人沿清溪街市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古屋建造得舒適、氣派、堂皇。雖然現在這些古民居曆經數百年曆史的錘煉,有很多的古民居、茶亭、祠堂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格局和特征。
與李老美同居一老宅的還有另一位老婦人吳天英,兩人的老伴都已去世,兩位老人以姐妹相稱,相依相伴,攜手走過大半人生。吳天英,新寧縣人,1948年“躲日本”時來到城步清溪,與當地孤兒楊沛習結為夫妻。李老美的公公是嗩呐匠,兩人的婚禮都是公公操辦的。“稱了幾斤肉,打了一鍋豆腐,擺了幾桌酒,在熱熱鬧鬧的嗩呐聲中,拜了天地,結了夫妻。”李老美夫妻住老宅右邊,吳天英夫妻住左邊,堂屋為兩家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