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遠程外科手術(1 / 2)

“小陳,小祁,這位是陶永明教授,或許你們沒聽到過這名字。但你們絕對知道外科手術中的一個陶氏肌腱縫合手術,就是他在三十年前創造的,可是拯救了不少工人同誌,讓世界上少了很多殘疾人!”

第二天一大早,劉洋就帶著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後麵跟著十多個大大小小的醫生教授,一起走進了陳群的試驗手術室,向陳群介紹著麵前的客人。

陳群可是知道劉洋基本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斷然不可能在他忙得腳不著地的時候過來打擾他,還說上一番客套話。不過說起麵前的這位陶教授,陳群倒是十分清楚這個老醫生的生平底細,畢竟,他在醫學院最開始的設想和方向,就是掌握一門肌腱縫合技術,那一輩子都不可能失業的。

隻是事情的發展簡直超乎了他的想象,在短短一年時間,他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鄉下醫生,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或許是劉院長和陶教授彼此認識,私交不錯,特意帶他過來見識一下醫院最先進的手術室也說不一定?

陳群在腦海中浮現出了幾個牽強地解釋,很禮貌地上前握了握手,就靜靜地站在一邊,等著劉院長的下一步安排。反正他沒有時間胡思亂想猜測什麼了,他現在隻有一天時間調試升級後的手術室,明天就要給歐陽洋的表姐最心髒手術,他也不需要花費腦細胞和劉院長打啞謎。

“是這樣的,小陳,老陶聽說你做了一例跨越萬裏的脊椎骨移植手術,對這種技術非常非常感興趣,特意過來你這裏取經,看看能不能運用到他的肌腱縫合手術中去,如果可以的話,就是幫了大忙了。”

劉洋也不廢話,直截了當地說明了他的要求,要不是老陶是他的好朋友,彼此都是亦師亦友,他才不會將人帶過來。畢竟,利用這次申請諾貝爾醫學獎的時候,直接拆美國人的台,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縱使是小陳的申請,都不是那麼重要了。

從昨晚領導集體開會協商,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拿出臨床數據,上交給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弄黃了美國人不要臉的暗箱操作,才是大家最喜聞樂見的。所以昨晚開始,他就將黃海濤弄去藥理試驗室那邊坐鎮,以最快的速度連夜連晚生產那款活性劑。

至於測試人員?對祥雲醫院這樣的國內知名醫院來說,簡直不是大問題。昨晚稍微放了一點風聲,在家屬和醫務人員中挑選第一批測試人員,結果光急救中心這邊上報的名額就超過了兩百名。

要是全院幾萬工作人員和十多萬家屬加起來,至少幾千名誌願者是完全能找到的,甚至不需要求助其他兄弟醫院,這邊就有足夠的試驗對象了。

之所以報名的人員這麼多,也是因為使用這種藥物的第一人就是醫院的中流砥柱楊小泉院士。光是腦部神經膠質瘤這種絕症都能治療,且恢複良好。那其他人自然也不可能認為他們的命比起楊院士的命更金貴,自然踴躍參加。

當然,另外一個因素也十分簡單,就是這種藥物就是美國用來申請諾貝爾醫學獎的東西,要是副作用太大,不要說申請諾貝爾這種世界最知名的獎項,恐怕早就藏起來了。盡管無數吃瓜觀眾不知道中間的內幕,但依然知道這種藥物的幾個使用者,都是很有名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