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看著陳群將機械手臂對著一個虛擬的3D圖像在進行手術,心頭卻一下間沉默不語了。更隱隱知道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好處,比起傳統的遠程手術來說,簡直是無比巨大。
當然,他也知道這中間的技術問題,光是患者模型的三維立體重建工作,就需要海量的天文計算。好處提升的同時,也意味著成本的提升。不過這是前沿性的醫學,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醫學進入互聯網的必經之路,總有一天都要經過這一步的。
隻是照著這種模式下來,會不會直接電腦主宰了整個手術過程呢?就算小陳現在反對完全電腦化,但也是因為技術力量不夠,要是夠了呢?
何況,這種模擬手術最好的一個地方,就是現在全院鋪設開來的VR模擬手術訓練,除了極少數“異端分子”外,大部分年輕人都喜歡上了這種很真實的模擬訓練,認為提高個人外科手術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縱使是那些昏3D圖像的腦幹缺陷者,也可以進行3D打印模型的訓練,比起傳統訓練更方便便捷,在三五年內,將醫院年輕一輩的外科手術能力提高一個檔次,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何況,醫院現在也出台了新規定,對於超過四十歲的醫生不強求進行VR模擬訓練,但絕大多數醫生依然參與其中,對一些重大手術進行同樣的練習,就算是下來後吐得天昏地暗也覺得收獲不小。
相對個人技術改變外科手術的進程,那信息技術科技技術的進步,改變外科手術的運用,才是時代發展的新方向。小陳就算是個人能力天下無雙,但依然對最新型的技術積極參與,並將傳統和未來融為一體,這才是真正的醫學家,改變的是整個醫學世界。
他們這些老頭子還在局限某個領域的某個術式,人家小陳卻是直接推動技術革新,無論眼光和境界,都不是國內這些糟老頭子可以比擬的。
大概過來的老陶算是態度端正,小陳才會合作,要是故步自封,就不要怪小陳直接打臉了。
二十多分鍾後,三位需要進行斷指縫合的患者,一起送到了急診中心這邊,陳群也不客氣,過去直接看了一下病人,就開始了手術。不過這次和劉洋預想中的不一樣,陳群先做了兩個比較困難的手術,也沒有利用遠程設備來示範,而是馬上動手進行縫合。
陳群給出的解釋也十分簡單,如同他來完成手術,有很大概率兩個患者的術後恢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他就不用冒險用更難度更高的方式來進行手術了。
對於過來的陶永明教授來說,看著陳群才不到四十分鍾的時間內,完成了兩個患者三根手指頭的重新縫合,更是驚訝得話都說不出來。
對於肌腱縫合這方麵的絕對權威專家陶永明來說,震驚的不是陳群的縫合時間,在他技術巔峰的時候,他也能在四十分鍾內完成三四個指頭的縫合。讓他驚訝的是,陳群用的是一種比陶氏縫合更複雜的術式,對患者實施的肌腱縫合。
縫合的線條是分成了兩層網狀結構,先後分布砸肌腱的受力點上。要是換成其他人,或許不明白這種縫合方式的特殊之處,但對於陶教授來說,一眼就看出了這種縫合方式,是將肌腱的牽引受力點變成了上下兩層,用來匹配指頭骨節彎曲時候形成的受力不同,達到保護肌腱前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