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兩個難點(2 / 2)

我翻閱了聯邦現有的引力時空科技,發現我們已經具備人造強引力場的技術能力。

請問我們現有的引力時空科技,能否製造出接近黑洞引力,作用距離相對小,範圍內同時製造多個穩定引力場?

如果可以,那這將會是另一種區別於大型強子對撞機,能更好研究高能物理,研究物質微觀基礎的方式。

我們可以通過多個強引力場的互相作用,對多個引力場中間的物質進行引力撕碎並“長時間“的維持,從而更細致更全麵的研究物質微觀層麵的奧秘......】

嗯?

陸毅看到這份郵件的前言介紹眼神稍微愣了下,隨即一臉認真地翻開後麵詳細的試驗推論,也即數據層麵的數據分析、邏輯層麵的構思等。

對科研而言,想法固然重要,但提出來的想法必須要有相應的數據支撐以及當前的技術能夠滿足才行,否則那就是無意義的空想。

哪怕當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論述了時空的結構和引力的本質,但最終還是要等日全食時進行實際測量驗證才算成功。

“有意思,這個方法具備可行性。”

花費了一個多小時把這份郵件重複看了兩遍,陸毅眼中閃過一絲激動。

物質崩解技術,哪怕人類已經有了一台報廢的物質崩解能量引擎作參考,但也需要對量子理論、對微觀力場、對強力的研究達到一個很深入的程度才行。

可浩瀚的宇宙時空好研究,微觀的量子世界卻是神鬼莫測。

以往研究量子領域的物質微觀結構,除了數學公式的推演,數據層麵的完善外,實際試驗如果要去形容的話,那就是轟,撞!

利用強子對撞機對質子束進行瘋狂加速,一直加速到臨近光速的速度再讓質子進行相互碰撞,然後在質子碰撞粉碎的瞬間收集數據,最終才能探尋到一絲微觀的奧秘。

這種實際研究方式資源耗費很龐大,實際的碰撞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往往就算實際存在某種粒子,可多次啟動試驗也不能發現有效數據。

不過現在,這一份郵件上麵卻又提出了另一個思路。

通過兩個或者多個強引力場對物質進行撕裂,隻要引力強度足夠大,引力場足夠穩定,那就能做到物質的精準拆分。

如果把物質比作一個人,那原先對撞試驗的研究方式就是車禍現場,把人撞得稀巴爛再研究器官結構。

而現在這種試驗思路卻是五馬分屍,多個強引力場就是馬,引力就是繩子。

用引力的繩子捆住手腳進行五馬分屍,當繩子被撕裂,內部器官的奧秘就完美地暴露出來。

論精細化操作,論微觀結構和微觀奧秘暴露出來的完整性,顯然第二種方式比第一種強上數個層次。

畢竟人造引力場是可以控製的,可以溫柔緩緩地把分屍,甚至可以分開一半還藕斷絲連時來個中斷暫停,讓你更有時間的觀看內部情況。

而車禍則是粗暴性操作,車速慢了撞不碎,車速快了內部結構又已經稀巴爛獲取的信息不完整。

【現有的人造引力場技術能夠滿足試驗要求,需要的試驗資源請提交一份申請報告書上來......】

思索了一會兒,陸毅開始回複郵件。

量子領域的研究不是他擅長的,引力時空的研究才是他的主業,所以他確定現有的人造引力場能夠滿足這個試驗所需後,也幹脆地同意這一個試驗的神情。

“或許不用幾年,量子領域的研究就能更進一步,有了智能戰艦上麵的能量引擎作參考,人類的物質崩解引擎就能正式製造了......”

郵件發出去,陸毅看著發送成功的提示,腦海中浮現出人類現有主幹核心科技的發展情況。

雖然過程有些磕碰,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