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後來的紅山解放區,能見到國軍的過兵,卻很少見到進村擾動。
還有地道戰,地道主要作用是襲擊敵人後,為了能安全逃跑的。山區丘陵地區馬路很少,這些民兵除了農閑,就利用從山地延伸出來的馬路,在馬路兩邊挖地道,地道一端對著馬路處發散多達50多個地道口,另一端通向遠方的掩蔽處。他們挖好地道後,這些民兵就巴望著國軍大部隊來。終於在11月底(1946年)盼來了國軍的一支約有4000多人的隊伍。那支國軍進了地道口伏擊處,50多位民兵借助田埂等遮擋,掀開偽裝物,架起機槍和拋擲手榴彈猛襲敵人,敵人往往就地趴倒予以還擊,即便這樣,對敵人殺傷力還是很大的。後來他們將這種馬路一邊有地道口的,改建成兩邊都有。開火打擊敵人的法子也改進了一下,先在路邊一邊打,將敵人的注意力引向一邊,另一邊地道口神出的民兵再猛烈地開火。這樣的殺傷力超過以前的一半,而且屢試不爽。敵人在撤退後,民兵主力再迎頭伏擊,往往仗打的都很漂亮,一支上規模的敵人隊伍如能逃走一半,這支敵軍算是幸運的。
也有訓練有素的國軍,在遇到地道戰時,他們會反應迅速回擊我民兵,民兵們在強大的火力壓製下,民兵會被迫回到洞內。國軍死命追擊,有的國兵下地道追擊,但下去的就基本上回不到地麵上了。敵人不能對地道內的我軍民兵有效打擊,他們一般不會長久折騰下去的。主要是地麵還有配合的主力民兵在騷擾。當初在抗戰時期,我軍武器不行,地麵隊伍隻能做引誘敵人離開。現在不同了,直接借助有利地形,用機槍、山炮架起來就幹,地下民兵見敵人撤離的檔口,迅速出來架起機槍抄後再打。有時敵軍首尾齊顧,可地麵上民兵是散點分布狀態,戰線過長,敵人攻擊力就相對減弱了。最後的情況是彼此誰也吃不掉誰,處於交惡狀態,最後都是國軍主動撤離。
還有搞笑的國軍在紅山被圍2天後拿著高音喇叭喊道:“民兵弟兄們,給我們閃開一條路,我們在這丟下500大洋,好嗎?”
我民兵也用喇叭調侃回答道:“太少了!多丟點!”一邊在搭話,一邊在部署兵力。
“好,好。丟兩千大洋吧。民兵弟兄放我們走吧。”國軍那邊放話道。
“你等一會,我們商量一下,看看兩千大洋能不能放你們走!”我方的民兵故意在拖延時間。
過了好一會,我軍民兵喊話員在領導交代下,回應道:“好!成交!你們從北路撤回吧!”。
那支國軍信以為真,爬起來就向北走去。
我民兵喊話員故意強調了一下道:“你們丟錢了嗎?”
“我們丟了!騙你們是龜孫子。”國軍的喊話員道。
到了北部丘陵地區,我軍民兵已經布防就緒,將國軍包餃子了。這種情況敵人跑掉的很少。因為已在掌控之中。至於敵人丟不丟錢下來,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