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去幹什麼呢,是和自己一樣尋找親人,還是去逃難,但逃難應該去往南逃啊,估計在那時,別說鄉親們,就是部隊都不知道哪裏是安全的。
當時的中國,當兵和當百姓都是一樣的艱難。
火車隻能是短途的,振華已感到很慶幸了。
接著振華又坐上了汽車、輪渡、老鄉的驢車,也都是極其短途的,也都是人擠人的。
大量的公路鐵路被日軍掌握了,中國人民隻能在那些短短的夾縫中生存著,雖然這是他們的國土。
昂貴的交通錢快速消耗了振華的經費,剩下的路隻能靠雙腳了,這一點振華心裏早有準備,茫茫天地,找一個人談何容易,這就是大海撈針,尤其在這戰亂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更是顯得希望渺茫、千辛萬苦。
但這是青梅竹馬的瑩瑩,再苦再難,自己都會咬牙堅持著。
行進的道路上擠滿了逃難的百姓,多是向南或向西逃難的。
男人們拉著板車,車上擺滿了家用品,孩子也坐在車上,睜著有些惶恐有些驚訝的眼睛看著家用品也看著世界。男人大多滿頭大汗,妻子或幫忙推車或為丈夫擦拭汗水。
家窮的人家便隻挑了一條扁擔,一頭是必需的家用品,一頭是一兩歲的孩子,這些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了。
路邊隔三差五地擺著一些地攤,有賣吃的有賣喝的,一家人實在是累了,便在攤位上休息一下。
買點吃的買點喝的,通常是孩子吃的最多,父親吃的最少,吃完喝完就要趕緊繼續上路,在戰區多呆一分鍾就多一分鍾的危險。
端個破碗的乞丐已遍布各處,或要個銅板或要點吃的,但民不聊生的年代,誰還有能力顧著別人,更何況施舍了一個乞丐就會有一群乞丐圍上來,而那些真正有能力施舍他人的貴人,自然不會走普通百姓所走的這條路。
路邊被丟棄的兒童撕破嗓子大聲哭泣,但行色匆匆的大家也隻能熟視無睹,見慣太多悲慘的事,人心不知不覺地就麻木了。
振華行進方向與逃難的人群正好相反,他是一路向北行進。
遍布田野的難民已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使得逆流而上的振華前進更加艱難。
振華不時地與相向而來的難民撞個滿懷,或被踩或被撞或被推,身上已青了好幾塊,腳底磨出了好幾個泡,甚至衣服也被扯爛了不少,東西也丟了一些。
就這樣,人山人海的難民連綿數公裏,猶如遷徙的牛羊群,十分密集卻也亂哄哄地向安全的後方湧動。而振華則如一支獨帆,破激流而緩慢向前。
聽母親說瑩瑩一行人的最終目標是延安,但延安在哪裏,怎麼去,振華並不知道,他盤算先找到八路軍,這樣去延安也更方便更安全。
關於第八路軍,振華倒是以前從張副官那裏聽說過一些情況,第八路軍抗戰英勇,在晉北平型關打了首個圍殲戰,是個為國為民的好部隊。
於是一路上,振華不停地拿出瑩瑩的畫像向路人詢問,同時打聽著第八路軍的消息,大多數人都是搖搖頭或是警覺地跑開了
後來到了城郊尤其是農村,知道的人才慢慢多了起來,起初振華也隻是打聽到“八路軍”最近多活動在河北、河南、山西這幾個省份,並在山西打了幾個漂亮仗,但一路上振華還是沒有見到他們的影子。
一路上的見聞,使得振華不斷地降低了他對“民不聊生”的理解底線。
先是在密不透風的車廂內,為了生死顧不上臉麵地就地拉屎撒尿。
到後來為了逃上超載的渡輪而互相爭搶,最終導致難民不斷地掉進滾滾長江水中。
再接著人山人海的難民潮中,無人問津的屍體被成堆地扔在路邊。
餓死、摔傷、走丟,偷竊、蒙騙、拐搶,人吃草、狗吃人、人吃人......振華每次的經曆每次的見聞都一次次刷新了他內心中“民不聊生”的概念。
在戰場之外的百姓,生存得並不比戰場之上的戰士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