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部分 鳳凰涅槃 鳳凰涅槃(1)困境的到來(2 / 2)

在第一次狩獵親手殺掉了一個鬼子後,振華的信心開始慢慢成長,後來組建了全是精英的偵察排,殺鬼子幾乎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在玉坊村之戰中,雖然“一撮胡”在振華的臉上留下了一個疤痕,可他也親手為自己為幹爹殺了這個仇人,隨著仰天的一聲長嘯,振華覺得自己已快成為一個真正的勇士。

但現實的翻轉卻是如此之快,百團大戰讓大家為之振奮,有那麼一刻大家仿佛覺得勝利的曙光即將到來,可那一刻的希望之火很快就被大軍壓境的日軍瞬間澆滅。

四年的努力就這樣被敵人輕而易舉地粉碎,無論是誰都有理由去悲觀痛苦以及絕望。然而,讓這種絕望的感覺翻了倍就是它所帶來的長久煎熬。

抗戰的艱苦歲月讓人絕望,但讓人們更為痛苦就是沒有人知道這種絕望的痛苦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到底堅持到多少年之後才能感受勝利的喜悅,十年、二十年,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在那個時候,振華也會不自信地質疑,就算堅持更長的時間,就一定能夠勝利嗎,就一定能有所收獲嗎?

這種長久的煎熬,把絕望刻進了戰士們的心裏,人們不禁會問到底還要在這樣的痛苦中生活多久戰鬥多久?

饑餓、無助、恐慌、孤獨、焦慮、絕望、煎熬......凡是能想到的悲觀負麵的人生苦難,在那個生死一瞬間的戰爭年代,振華和戰友們都體驗了一遍。

絕境的折磨往往比血腥的戰鬥更能摧殘人。

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在長久的煎熬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動搖,我為什麼要當兵,不是為了現在被餓死被折磨死,與其這樣還不如回家當個普通的農民,怎麼樣也能有口飯吃。

越來越多的戰士開始有了這種想法,日軍也敏銳地捕捉到對手的這種心理變化,戰鬥圍堵輔之誘降,經常空投很多勸降書,一開始是大段的文字,可八路軍很多人是不認識字的,接著便很係統很針對地做起了勸降畫,一邊是饅頭一邊是骷髏,對部隊士氣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抗戰以來最大的軍心動搖出現了,部隊士兵的數量開始減少,叛徒開始接連出現,根據地原本燃起的火光處在了岌岌可危的狀態中。

這幾年的艱苦時期對人的身體和意誌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要知道以往的血雨腥風生死別離都沒能擊垮我們的鬥士,而現在殺人於無聲的精神折磨卻將戰士們一個個擊垮。

在前進的道路上,當巨大甚至長久的挫折、失敗、絕望襲來之時,有的人選擇了放棄,有的人卻選擇了繼續,繼續的人未必一定能夠到達成功的終點,但他們和最終跨過終點的人一樣,都是真正的勇士。

勇士仍在繼續戰鬥著,部隊又一次化整為零,以連為單位,甚至以排為單位分散在各個地區。

正規軍也不得不清減人員,遣返那些一心想回家的士兵,同時分散一部分戰鬥人員融入各個地方武裝中繼續生存與戰鬥。

本來逐漸清晰的有關瑩瑩的消息也再次被耽擱了,振華的偵察排跟著營部一共七十多人,以一塊豫北山區為根據地繼續與日軍周旋戰鬥。

日軍追得很緊,最近的時候就在腳前腳後,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全軍覆沒,偵察排每個人身上的傷疤也漸漸多了起來。

山中的雪越下越大,雖然所有的戰士都對冬天的山林再熟悉不過,但是偵察排和營部依然缺衣少糧饑冷難耐,槍支彈藥更是缺口很大。尤其是藥品,根本跟不上,如此寒冷的天氣,受了傷發了熱無藥可醫,隻能靠熬,熬過去就撿回條命,熬不過去也隻能眼睜睜看著。

這個冬天最好的消息可能就是美國對日本已經宣戰了,但那對於八路軍來說也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現在什麼都還得靠自己。

營部及偵察排駐紮在一片白雪皚皚的樹林中,營房由現砍的樹木枝葉臨時搭建而成。

在營部四周是分散著的散兵坑,上麵也覆蓋了一層樹枝植被,地麵的積雪很厚,白茫茫的一片很好地掩蓋了各個火力點。

振華的偵察排也成為了營部的警衛排,負責絕大部分的戰鬥任務,保護著營部機要人員、衛生員等非全職戰鬥員。

老兵趙丁抱著一壺熱水利索地滑進散兵坑,坑裏能夠容納四五個人,深淺正合適,透過偽裝用的樹枝空隙正好能夠安全地觀察前方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