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序言(1 / 1)

序 言

小時候聽哥哥評論,說中國曆史上改朝換代期間,最有意思的兩個時期,一個是三國,一個是隋唐。那時我就想,假如沒有《三國演義》和《隋唐演義》,我哥應該不會有這種印象。我打小就對曆史感興趣,參加工作後閑暇之餘總愛看看史書。《二十四史》博大精深,每個朝代都有扣人心弦的故事,都有名垂千古的人物,卻沒有挖掘他們的。

現今網上穿越橫行,卻大多虎頭蛇尾,這不是作者水平問題:穿越的主人公一定有過人之處,借此飛黃騰達,不統一全國對不起讀者,要統一又失去了懸念,因此上乘的穿越盡管開頭驚心動魄,到了結尾卻不得不枯燥乏味。看過幾部類似的佳作後,我不禁有些感慨,祖先的故事本身就很精彩了,為何非要走穿越虛構的路呢?

關注《晉書》是因為五胡亂華,想看看那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看的越久就越是喜愛,魏晉名士的風流,忠烈英雄的豪情,千百年後都被塵封在古老的書卷裏。他們的名字少有人知道,他們的故事已化為成語,他們的情感真摯動人,他們在我心中又活了過來,令人心馳神往。

寫這本,就是想讓他們再活一次,活在我的筆下,活在你的心中,太多事跡隨風遠去,祖先的曆史需要銘記。

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看過《三國誌》後,感覺其中能有三分史實就不錯了,否則就沒必要被人深品了。我寫此書時,原本下定決心要達到七分史實,但落筆之後才知談何容易,徹底理解了先賢的難處:史書惜字如金,好多事情隻講結果沒有原因和過程,可不能這麼寫,我也隻好絞盡腦汁合理虛構了。

我能保證的,僅僅是每章結尾摘錄的《晉書》都是原文而已,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史書上對照。除此之外,人物的性格是我自己揣測的,有些故事因為情節需要,在時間上做了很大改動,一些人物的生平也略有篡改。自以為最大的問題是人物太多,怕你看花眼,不過這些人都來自史書,甚至那些必需虛構的小人物,我也盡量從史書的角落中翻找,讓他們再活一次,哪怕隻是眨眼的瞬間。

我想在史實和間找一個平衡,怎奈才疏學淺,不妥之處還望多多見諒,隻是比起那些穿越,我可以充滿自信的說:本純屬史實,如有虛構,實屬無奈。

——————華麗的分割線——————

我是來湊字數的,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我們都是,我們都是,我們都是,我們都是,我們都是,我們都是,我們都是,我們都是,我們都是。

好的,字數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