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上表書溫嶠拔萃論憂患劉隗誅心
東方的天空微微泛白,一支龐大的艦隊順江而下,直指建康。十餘艘樓船雕龍畫鳳,周遭懸掛著各色絲綢彩帶,隨著江風翩翩起舞,讓整支艦隊籠罩在喜慶的氛圍中,陣陣戰鼓聲響徹江麵,又渲染上一股肅殺之氣。
甲板上,一排排士兵衣甲鮮亮,抓船舷握利刃,任憑江風吹襲紋絲不動,都是拱衛晉王府的禁軍。桅杆上巨大的旗幟迎風招展,“劉、”“段”、“慕容”等大字分外醒目。
其它船隻紛紛避讓,隻敢遠遠觀望,有消息靈通的猜測道,“聽說司空劉琨聯絡北方眾將,派出使者來江東勸說咱們晉王踐祚稱帝,莫非這就是前來勸進的隊伍?”
“對對,這幾天整個揚州都在談這件事,說使者馬上就要到了,真沒想到勸進的隊伍竟如此威武!”其他人應和著。
他們說的沒錯,這就是溫嶠率領的勸進隊伍,隻不過這些船隻、禮品和人馬都是王導準備的。
溫嶠站在旗艦船頭,抬頭望向天邊,心潮澎湃,低頭深吸一口氣,沁人心脾。眼看快到建康了,溫嶠又整了整衣冠,捋了捋須發,吩咐眾人做好準備。
上午卯時,艦隊準時到達建康碼頭,船上所有的戰鼓都敲了起來,十裏之外都能聽到激昂的鼓聲,附近居民循著鼓聲扶老攜幼趕來看熱鬧。往日繁忙的建康碼頭瞬間安靜下來,所有的船夫勞工都停下手中活計,好奇的觀望。
艦隊入港的水道早就清空了,王導帶著幾位大臣等候多時,迎接的隊伍在碼頭上吹吹打打,歡快熱鬧。禁軍守衛在道旁,從碼頭一直排到城門,又從城門一直站到晉王府邸。
勸進的表書放在皂底紅邊的小匣子裏,由溫嶠捧著下船上岸,王導趕緊帶人迎上去,雙方見完禮,就開始上馬列隊,準備進城。十幾船人馬陸續登岸,一船船禮品卸下碼頭,又裝上馬車。前麵二十幾車裝的都是金銀、綢緞,在平板上整齊的碼成堆,引得圍觀百姓失聲驚呼;後麵車上裝的都是沉甸甸的箱子,箱子都漆著彩紋,十分精美,但裏麵裝了什麼寶貝就隻有王導知道了。
溫嶠手捧表書,騎著駿馬和王導並駕齊驅,走在隊伍最前麵,其他文臣武將分列左右,在二人身後緊緊跟隨。最後麵是運送禮品的車隊,而位於隊伍中間的則是由一百八十名禁軍組成的軍陣。每名禁軍手持一麵旗幟,旗幟有大有小顏色各異,靠近旗杆的部位鑲著白邊,每個白邊上都寫著一位勸進諸侯的名號,旗麵上的大字就是這位諸侯的姓氏。
百姓中有認字的,盯著旗幟的白邊一個個念過去:“司空、並州刺史、廣武候劉琨;幽州刺史、左賢王、渤海公段匹磾;領護烏丸校尉、鎮北將軍劉翰;單於、廣寧公段辰;遼西公段眷;冀州刺史、祝阿子邵續;青州刺史、廣饒侯曹嶷;兗州刺史、定襄侯劉演;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鮮卑大都督慕容廆……代郡太守辟閭嵩;雁門太守王據;樂平太守、後將軍韓據……龍驤將軍、平原內史劉遐……”。不認字的就數了起來,“一、二、三、……百一十二、百一十三……老天爺呀!這麼多啊!”
在百姓的驚歎聲中,溫嶠奉表來到城門,護城河上的吊橋早已放下,伴隨著低沉的號角聲,建康城的大門應時而開。穿過城門後,隻見平日裏熙熙攘攘的街道早已清場,除了佇立道旁的衛兵,還有一隊隊兵卒在外來回巡視,維持秩序。
兩旁的房屋樓閣中擠滿了人,探著頭伸著脖子觀望,都是些富豪官員和士子,除了本地人士外,還有些人是得到消息後,從荊湘等地一路趕來的。
王導在江東士人中名望如夜中皓月,平日裏士子們為睹其風采甘願連日等候,今日眼看偶像在麵前經過,不少年輕士子激動地手足無措,有心高聲呼喊,卻怕辱沒了斯文,直憋得滿臉漲紅。
溫嶠年紀輕輕就與王導並駕齊驅,使不少人羨慕不已,免不了對溫嶠一番品頭論足。溫嶠天生風儀秀整,端莊大方,又在北方征戰多年屢有戰功,比一般士人多了幾分威武雄渾之氣,引得眾人嘖嘖稱讚。
江東文武走過之後,迎風招展的烈烈大旗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引起了一片躁動。雖然很多人早就聽說勸進的諸侯將官多達一百八十人,但當一百八十麵大旗真的出現在眼前時,還是把人們鎮住了。
有人紅著眼圈感歎道,“本以為北方土地盡皆淪陷,沒想到還有如此多忠肝義膽之士背負著國仇家恨,在凜冽的寒風之境傲然不屈,捍衛著我大晉衣冠的尊嚴,和他們相比吾等實在是慚愧。”
也有人說道,“若無這些將官在北方與胡虜廝殺,我們江東又豈能偷享安寧?吾輩當勠力同心,共盡才力,爭取早日匡複中原,還於舊都,拯救北方同仁於水火!”
挺拔的禁軍在烈烈大旗映襯下更顯雄壯,圍觀的人們已經漸漸按耐不住內心的澎湃,不少年輕人激動的奮臂高呼“威武!威武!”有的老人則哭成了淚人,不知是想起了慘死在胡虜手中的同僚或親人,還是想起了帝國昨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