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一石引得風雷動一戰促成帝王業
河朔諸將上表勸進的消息如烈火燎原般傳遍天下,吸引了各方勢力的目光。不到一個月後,豫州刺史祖逖又率領司、豫、兗三州諸將勸進,天下其他諸侯開始漸漸坐不住了。
祖逖派來的使者除了上表勸進,還帶來了前線大捷的消息,祖逖在陳留前線擊敗石勒,將石勒的勢力趕出了兗州。因此祖逖一紙檄文下去,兗州的地頭蛇便紛紛歸順,乖乖的跟著祖逖一起上表,一時間黃河以南皆為晉土。司馬睿得信後大喜,立刻下詔封賞諸將,晉升祖逖為鎮西將軍。
又過了一個月,寧州刺史王遜派自己兒子前來勸進。割據益州的李雄僭越稱帝後,一直向南麵的寧州進攻,寧州軍民在王遜的帶領下奮起反抗,據蠻荒之地、帥寡弱之師數次破敵,甚至有時還能發起反攻。此番王遜派兒子前來勸進,足見其誠心,司馬睿自然加以厚賞。
比較有趣的是王遜派來的這個兒子也叫王澄,與被王敦殺掉的前荊州刺史重名。漢代以前重名的情況比較罕見,那時人們多用單字作名,但到了晉代,隨著某些大族的開枝散葉,重名的現象就比較多了,到了東晉晚期,雙字作名的現象開始流行。
快到年底時,涼州刺史張寔的勸進使者姍姍來遲,江東君臣長舒一口氣,這才是勸進諸侯中實力最重的一支。
張寔的父親是故涼州刺史張軌,當年洛都危難之時,天下諸侯大多觀望,唯有張軌派出西涼鐵騎千裏馳援。後來洛都數次化險為夷,張軌居功甚偉,洛都百姓為之歌曰:“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秦王司馬鄴入關,張軌又傳檄關中擁立秦王,發兵數萬拱衛長安。秦王登基後不久張軌就病逝了,秦王順應人心策命張軌的兒子張寔為涼州刺史。張寔也數次發兵救長安於危難,長安傾覆之前,張寔的叔叔張肅請命出征,張寔以其年老不許,結果長安傾覆之後,張肅竟悲憤成疾一命嗚呼。
雖然張氏多年的努力最終功虧一簣,但卻得到了天下忠義之士的敬仰,張氏在西北的地位如同江東的琅琊王氏。如今張寔派使者來江東上表勸進,說明司馬保即便在西北也失去了支持,這場爭奪天下諸侯的大賽,以司馬睿的全勝告終。
這場勸進的大戲中還混進了奇怪的東西,割據益州自立為帝的李雄也出人意料的遣使來書。李雄說自己祖先也是晉臣,若司馬睿真能中興大晉,發兵匡複中原、還於舊都,他願意遣使稱藩。雖然不知李雄此言真假,但這個態度還是十分積極的。這樣算來,除了江東治下的八個州,隻有雍、秦二州沒有上表,基本上全天下的晉臣都奉司馬睿為主了。
眼看勸進的使命圓滿結束,溫嶠打算早日返回北方,卻被王導攔住了。王導說如今江東初定,正在秣馬厲兵,準備妥當就要發兵北伐,正缺少溫嶠這樣熟悉北方情況的將官,希望他能留下來助一臂之力。溫嶠考慮過後也覺得有道理,畢竟帶回一支北伐大軍才是最好的,於是息了心事,留在江東勞作,任了王導的長史。
北伐的主要目標就是自立為帝的劉聰,劉聰的父親劉淵起兵後,很快就稱帝了,打起了大漢旗號。匈奴王氏一直與大漢皇族通婚,歸化之後就改姓大漢皇族的劉氏,劉淵於是聲稱身上流淌著大漢血脈,並煞有介事的供奉起了從高祖劉邦到世祖劉秀的曆代漢帝,甚至連劉備和劉禪都沒放過。
這一舉措十分有效,好多對晉氏失望透頂的士子百姓轉而支持“大漢”,也正是這個“大漢”,兩度攻破晉都、俘獲晉帝。稱雄趙魏的石勒,名義上也還是“大漢”天子劉聰的部下。
北伐的事還八字沒一撇,卻傳來一個震動江東的消息:劉聰派從弟劉暢率領步騎三萬進攻滎陽。滎陽緊貼洛陽東麵,是劉聰南下的必經之地,有識之士敏銳的意識到,在攻破長安之後,劉聰已開始把進攻的矛頭轉向江東。
滎陽是大晉如今在司州境內最後的據點,據守在此地的是李矩和郭默二人。
李矩字世回,年近五旬,勇毅多權略,任滎陽太守。洛陽淪陷後,李矩帶領部曲堅持抵抗,剿滅了數支流寇,拯救了很多同僚百姓,還擊退了石勒、劉曜等人的襲擾,為國家安寧立下了汗馬功勞。
郭默是劉琨委任的河內太守,原本據守在他老家河內懷城,後來被劉曜圍困,靠著李矩的救援才突出重圍,現在駐紮在滎陽南麵的京縣。李矩郭默二人互為犄角,再加上祖逖、周訪的支援,才在這凶險之地堅持下來。
李矩此刻正站在滎陽城頭,探著身子向外張望,表情十分凝重,劉暢的三萬大軍正在城外不足七裏處安營紮寨。
敵人來的太快,李矩手下好多兵馬還未能收攏,眼下滎陽城內兵馬尚不足五千。城外已被匈奴騎兵團團圍困,不斷有敵騎耀武揚威的疾馳而過,李矩身後將校大多麵帶愁容,甚至還有人在瑟瑟發抖。
不一會兒,一個信使來到城下,指著城上的將校喊道:“城上的人聽著,我家將軍說了,速速歸降還可留你們一條性命,否則城破之後雞犬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