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回 邊將不識朝堂事 義士救難不避險(1 / 3)

第十六回邊將不識朝堂事義士救難不避險

七月流火,北方傳來了一個不好不壞的消息,一個壞消息,和一個更壞的消息。不好不壞的消息是南陽王司馬保遭遇饑荒,不得不放棄天水,逃到了南安郡,勢力更加萎縮;壞消息則是司馬保在祁山自封為晉王,表明他還沒放棄對皇位的競爭,撿起了司馬睿玩剩的把戲,也想獲得天下諸侯的擁立;更壞的消息來自劉聰,他派出自己的太子劉粲率領步騎十萬大軍南下,屯於孟津北岸,兵鋒直指洛陽、滎陽一線。

劉淵建立的朝廷也是內亂不斷,當初劉淵死後,立的是長子劉和,但劉和受到奸人挑撥,剛登基就發兵前去剿滅自己的幾個兄弟,劉聰在劉淵的兒子中排老四,老二、老三都被劉和殺了,但劉和派來殺劉聰的人卻吃了敗仗,最後劉和反被劉聰殺了。

劉聰這時很慌張,他沒想到劉和會突然發兵誅殺幾個兄弟,更沒想到自己能夠殺掉劉和,一時不知所措。劉和誅殺兄弟的行為很不得人心,再加上劉聰早就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這次又誅殺了暴君,因此剩下的兄弟和滿朝文武都擁立劉聰登基,剛剛受到驚嚇的劉聰心中不安,便立自己的弟弟劉乂為儲君,以此來安撫其他兄弟。

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固,劉聰立自己兒子為嗣的願望越來越強,他和劉乂的關係隨即越來越僵,就在劉曜攻陷長安後不久,劉乂被汙以謀反的罪名,遭到了誅殺,劉乂的親信士卒一萬五千多人都被坑殺,劉聰控製的疆域裏一時人心惶惶,叛亂四起。

李矩等人擊破劉暢後,以迎回皇帝司馬鄴為名發動北伐。從洛陽到劉聰的都城平陽有五百裏,此時劉聰內部不穩,又剛經曆大敗,一時準備不足,竟被趙固和郭默聯手攻到了絳縣一帶,距平陽不足五十裏。胡晉百姓三萬多人不堪劉聰暴政,盜取牧馬後帶著家人投奔趙固。

劉聰大驚,派將軍劉勳率領騎兵追擊,殺了一萬多人,趙固和郭默自知無力攻下平陽,劉聰又殺了司馬鄴,江東朝廷也沒派出援兵,於是見好就收,救下剩下的兩萬多人,一路撤回洛陽。李矩、趙固等人從此變成了劉聰的眼中釘。

這段時間劉琨被殺,來自北方的壓力驟減,劉聰認為時機已到,於是派兒子劉粲率兵南下,同時命令石勒征討兗州,形成牽製。

鎮守洛陽的是趙固,已經五十多歲了,他出身微寒,原本隻是無名小吏,在士族橫行的晉代根本沒有飛黃騰達的機會。當初劉淵慧眼識才,提拔他作了將軍,才有了如今的地位,他打心眼裏感激劉氏,因此在與晉軍的作戰中十分無畏。

後來劉聰登基,趙固受到了冷落,周振又來監視他,但這並未改變他的忠心。周振是世家子弟,看不起出身微寒的趙固,趙固雖然不滿,但看在劉聰麵上忍了下來,直到看到劉聰的書信,趙固才徹底寒了心,起兵歸順。

趙固殺害過好多晉軍兵將,自知罪孽深重,因此歸順後急切出兵北伐,想要表明忠心洗刷前罪。趙固本以為打著救回皇帝的旗號能夠得到朝廷積極響應,但他失望的發現別說援軍了,朝廷連一句鼓勵的話都沒有。

趙固出生入死奮戰半天,朝廷卻對整個行動不聞不問,更別提封賞了,就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似得。趙固不理解朝堂上的是是非非,卻不禁回憶起當年身為小吏時的蹉跎歲月,哀歎大晉還是那個大晉,自己永無出頭之日。

得知劉粲犯境的消息,趙固愁眉不展,上次北伐回來他就預料到了這天,但直到如今他還沒想到對策。劉聰生性殘暴,再投靠過去已經不可能了,大晉雖然令人寒心,但李矩還是靠得住的。

上次北伐歸來,李矩將大部分繳獲分給了趙固,郭默眼紅的直跳腳。李矩還夜宿趙固營中,這都讓他很感動,視李矩為知己。想到這裏,趙固振作起來,發兵部署防禦。

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洛陽城緊鄰洛水北岸,因此得名。洛水是黃河支流,與黃河一樣大體自西流向東,過了洛陽漸漸向北,在二十多裏外的洛口彙入黃河,因此洛陽不但南臨洛水,北距黃河也隻有十裏之遙,處在兩條河流的環抱之中。

洛水南岸不遠就是現在的嵩山,地勢險峻,從東向西分布著轘轅、大穀、伊闕三個關隘;洛陽城和黃河之間是邙山,上自東周下至西晉好多帝王的陵墓就修在這裏。邙山雖然不高,卻使黃河南岸能夠作渡口的地方大大減少,隻剩下孟津和小平津兩處方便大隊人馬裝卸。

兩個渡口相距不過五裏,前朝設關於此,成為守衛洛陽的北大門。此外還有西麵的函穀關,洛口東麵的旋門關和嵩山南麵的廣成關,共同組成著名的洛陽八關。著名的虎牢關在旋門關以東的城皋附近,不在八關之內。

洛陽八關都在趙固的掌控中,趙固手中隻有兩萬多兵馬,分守八關壓力很大,劉粲屯兵黃河北岸後,孟津和小平津成為防衛重點,但也隻能抽調出六千兵馬,每個渡口三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