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寵信太監,原因是當時政局混亂,人心徇私,各黨各派相互傾軋。相隨之事,江南方臘起義,宋江結義一百零八好漢,雄踞水滸寨。加之後宮佳麗三千,爭名奪利,覬覦皇後之位。種種危局,使得徵宗背腹受敵,惶惶終日。而徵宗無暇管顧,生怕後院著火,遂聽從心腹高俅獻言,將太監地位提升。
高俅,初出茅廬之時,乃蘇軾門下小史。此人喜文,精於蹴鞠技術,亦會溜須拍馬,見風使舵,故得趙佶寵愛,後至三衙管軍和太尉一職。
太監,又名閹人。在趙佶執政時期,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因太監受寵,北宋皇室內“閹黨”份子興風作浪。漸入後期,閹黨與高俅同屬一僚,左右趙佶,參於朝政,批文奏章。時間一長,閹人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淩駕於文武百官之上。閹人中,有劉姓閹人,十四歲入宮,十八歲扶持太子,直至登基,坐於大宋金鑾寶殿上。他不同於其他閹人,貪婪無恥,欲壑難填。他持奉貴主登基,順得天下,又見勢搖搖欲墜,起了私念,直想盡快逃離水深火熱的皇宮。
一年晚夏,劉閹人自東宮踅回,見一夥小兵卒執槍慌張奔往太極殿。劉閹人趕忙上前尋問:“爾等為何慌張,有何要事否?”小兵卒道:“江南方臘聚眾造反,糾集江南十二名將,欲發兵大宋。”劉閹人聽了,眼唬得瞪直,心提至嗓子眼,兩腿隨之打顫。劉閹人哪裏不知,江南方臘一夥強盜影響與日俱增,麾下一批將才,個個能征善戰。如今,水泊梁山上,宋江反賊亦虎視眈眈,各路人馬蓄勢待發,隻恐大宋朝岌岌可危矣。想來想去,劉閹人橫下心腸,心想:縱然皇宮為世人向往之地,縱然皇宮為神仙聖地,然民間一夥賊人,其勢力漸漲,割據一方,等候時機推翻大宋,絕不可小覷……現今,到不如早做打算,偷捋些金銀寶器,聖賢書畫,回了鄉下,自立門戶。主意打定,劉閹人邪念乍生,趁夜色潛入東宮,將宋徽宗趙佶贈送皇後的兩幅字畫偷出宮。兩件字畫,一曰:聽琴圖。二曰:五色鸚鵡圖。尤聽琴圖名貴,畫中主人公,居中危坐中墩上,黃冠緇服作道士打扮。聽音三人,右一人紗帽紅袍,一手反支石墩,一手執扇按膝,那神氣就像完全陶醉在動人的曲調之中;左一人紗帽綠袍,拱手端坐,招頭仰望,似視非視。此二幅畫,宋徽宗於聽瀾閣中繪就,有名儒蘇軾提詞蓋章,亦有他本人提詞蓋章。劉閹人將其盜出,在眾人顧此失彼,不經意時,於晚間逃出宮。
劉閹人逃至江南一座小城——木槿鎮。此鎮,以著產木槿盛名,以稻米高質、魚蝦豐富為名。劉閹人坐了一輛騾車,車內巨大的木奩箱裏,裝滿財寶。其中就有宋徽宗趙佶的二幅字畫。到了木槿鎮,劉閹人一擲千金,購買了一幢豪宅,買回家仆,幾個兵卒,做起了一方霸主。
不僅如此,劉閹人怕老來失孤,經媒婆介紹,取了一房親。女方是個遺孀,帶一男孩。女方姓肖,名鷺霏,四十將過。劉閹人取了肖鷺霏,為其子取名劉能。劉能時年十四歲,頑皮搗蛋,呼嘯無度。劉閹人怕妻兒泄露家世,再三叮嚀,以防不測。劉閹人豈能不知,私竊宮寶,臨陣出逃,已觸犯大宋例律,將按死罪獲刑。
三年後,義子劉能十七歲,平日耍些拳棒,沾花惹草,言穢行惡。一日,劉能邀了三夥伴,在木槿鎮渡河船舫上,調戲少女。劉能道:“小娘子,你莫怕。我劉能喜歡你多日,今於你一見,難消饑渴。”那少女年十五,是教書先生小女,端秀無儔,姿容非凡。小女子道:“奴非一般女了,任你欺淩。你且放了奴,否則奴回家告於為父。”劉能道:“我義父家財萬貫,你若從了我,今後必得幸福。”小女子不從,又難逃魔掌,惶駭之中,失足墜入冥冤河,溺死河中,一命嗚呼了。
劉能逼死教書先生之女,一時駭怕,未敢告訴劉閹人。
第二日,教書先生上門討要說法。進了劉閹人府宅,隻見翠瓦翹簷,水榭亭台。檀木作梁,玉璧為燈。珍珠簾幕,範金柱礎。地鋪白玉,內嵌金珠。修竹依傍,仙雲墮影。一寸土一寸金,奢侈豪華無度。教書先生問劉閹人:“你兒劉能逼死小女驀白,是何道理,又作何解釋?”劉閹人不聽則已,一聽吃驚。劉閹人自知身份,潛逃在外,隻為躲避戰禍,如今義子劉能逼殺民婦,攤上官司,定會令其惹火燒身。想歸想,劉閹人隻想息事寧人,僅忙將教書先生喚入內室,好言勸之。劉閹人道:“劉能為吾之義子,其性張揚,其人奸孽。先生之女殉死冥冤河,與吾管教不嚴、教子無方有關。你莫喧嚷,待我與你細較。”教書先生道:“小女之死奇冤,若難討公道,必將訴上公堂,嚴懲凶手。”劉閹人敬了茶,一麵軟語相勸,一麵派人尋找劉能。誰知劉能未來,教書先生揚長而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