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北宋末年,汴京城北荒山有陰鬼駢集。此類陰鬼,皆死於戰亂、饑貧、自歿或是相殘。由於北宋皇帝獨斷專權、橫征暴斂,加之各地起義軍作亂,導致民間怪事滋生,陰鬼驟俱。
酆都地府各殿閻王,自趙佶當政,連年擴收陰鬼。黑白無常亦煩不勝煩,白日夜晚,遊蕩百姓間,查尋遊魂厲鬼,將其收羅地府。
汴京城內,位於東驥橋旁,有一戶人家,主人姓馮,是個秀才,結婚兩年。其妻張氏,年十八,平日在家縫補洗衣,燒飯煮茶。馮秀才,自考了一個秀才功名,幾乎整個東驥橋百姓全知道,這個秀才,自小通靈,三歲識百字,七歲背詩經,十歲已會詩通文。馮秀才因自小得名,當然有更進一步之心,希望假以時日,考個舉人狀元,就一生無憂了。
馮秀才除了會咬文嚼字,研讀聖賢書籍,其餘事漠不關心。每天,馮秀才天不亮就坐於桌前,捧起書,專注研習。至於像《史記》《詩經》《離騷》等名典,馮秀才常會掛於嘴角,吟誦不絕。年複一年,舉人未考取,張氏反倒漸有抱怨。深秋天涼,張氏望著後院,見牆角隻剩幾根枯柴,怏聲道:“相公啊,天氣愈涼,家裏無柴,你去後山砍些柴木回來,我們也好平安禦冬。”馮秀才道:“我整日苦讀,無非想獲取功名。你須憐惜我,待我高中舉人,咱們一輩子就將衣食無憂了。”張氏道:“考中舉人何其難。相公,莫不如罷休吧,咱們種幾畝薄田,養些雞鵝,安度日子。”馮秀才道: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有有馬多如簇。
取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誌,勤向窗前讀六經。”
張氏聽來,怒不可遏,扔了手裏織梭,氣乎乎地坐於炕上,一個人垂淚泄恨。
冬天到了,馮秀才家無柴供暖。寒風侵入,冷不藏身。張氏坐於堂前,拿一根桑木棍,攪動炭盆裏一堆灰燼。馮秀才坐於桌前,瑟瑟發抖,一雙手捧不住書,隻靠硯台壓住書角。夜裏,大雪簌落,寒風凜冽,馮秀才和張氏躺在炕上,凍得喊爹喊娘。天一亮,張氏無法忍受寒凍,自個人跑回了娘家。
張氏一走,馮秀才家愈加淒冷。
到了臘月,雪重寒襲,馮秀才一個人躲於屋中,無炭取暖,居然被活活凍死了。
黑白無常早知馮秀才劫數,兩鬼隸遊蕩窗下,往裏一探,馮秀才魂魄仍在屋裏。黑無常道:“馮秀才,虧你一介書生,讀了二十載聖賢書,居然把自己活活凍死。現在,快快隨了我們,回酆都地府受刑去吧。”馮秀才未回話,魂魄一動,隨在二鬼身後,直往酆都地府。
張氏回家,發現相公凍死家裏。張氏痛不欲生,埋葬了親夫,燒了小屋,另嫁他人,再無消息。
酆都地府收了馮秀才,刑審至一殿秦廣王處。
幽幽蕩蕩的囚牢內,一夥鬼卒嗚咽圍簇。殿堂內,馮秀才跪地而拜。一殿秦廣王問:“殿下何人?”馮秀才道:“小人馮德清。”秦廣王道:“你因何來此陰間地獄?”馮秀才道:“小人,小人一心隻讀聖賢書,未在家中準備禦冬柴木,被活活凍死了。”秦廣王望望馮秀才,問身邊生死判官:“馮德清生前可曾有惡孽?”生死判官翻了翻生死簿,回道:“回大王,馮德清生前未作惡孽。”秦廣王道:“既然未作惡孽,可另行充獄。馮秀才抬頭回話。”馮秀才一抬臉,雙目溢淚。秦廣王道:“人之生死皆為天數。你半生隻讀了聖賢書,到最後死於非命。馮秀才,你有話要說麼?”馮秀才道:“回閻王,小人實在冤枉。小人一心求取功名,誰知人間世態炎涼。小人妄讀聖賢,不懂柴米油鹽貴。小人一生冤哪。”話說了,大殿裏小鬼卒們皆罵咧哄笑。秦廣王搖頭歎惜:“世間人,或追逐名利,或蠅營狗苟,亦或隻讀聖賢,孰不知,人之本性在於尋謀活人之道。世間有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皆可活人。誰想你馮秀才居然活活凍死了自己。”馮秀才聽了,連連歎氣,從袖口裏掏出一本書,原是《菜根譚》。秦廣王見了,問:“馮秀才,所拿何書?”馮秀才道:“回大王,是《菜根譚》。”秦廣王道:“本大王考考你如何?”馮秀才回道:“請大王考我。”秦廣王接了書,翻了翻,問:“那麼本王就問你,這《菜根譚》三字,為何意?”馮秀才道:“大王,其意為:得常咬菜根,即做非事成。”秦廣王又問:“本王問你,人在修身方麵,應遵循哪些原則?”馮秀才道:“書中曰:‘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又曰:‘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煉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