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是個高手……蘇未濟一聽夏餘人開嗓,心底自然而然的浮現這幾個字。
單論唱功,完全可以和他媲美,甚至可能還要好一點。
很接近蕭言,王明德那種大佬級別的唱將的實力了。
他道:
“”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外化形式,是表現為患者對外部世界中任何稍稍類似於束縛的東西都極度敏感。正像所有觀察者都知道的,這種過度敏感是常見的,這種敏感並不是完全發端於自我強加的壓迫。通常有這樣一種因素,即患者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那種對支配地位的偏好,因而忌恨不已。在孤獨型人格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患者強迫性地捍衛他的獨立,這種舉動必然使他對任何外在壓力都很敏感。患者把自己無意識中自我強加的束縛外化,這是一種掩藏得更深的病因,常常更容易被心理醫生忽視。這是特別令人遺憾的,因為自我束縛的外化作用常常構成病人—醫生關係中的一股頗有影響力的暗流。即使醫生已經分析了造成他敏感的較為明顯的原因,病人還是可能拒不理睬醫生的建議。在這種局勢中所發生的帶破壞性的較量更為激烈,因為心理醫生實際上就是想使病人發生改變,盡管他老實告訴病人,自己隻是想幫助他們去進行自我矯正,去發掘他們自己的內心之泉。
化。25人們一般用投射作用來描述這樣一種行為:自己身上有自己討厭的那些傾向或品質,卻把它看成是別人身上的東西。比如自己有背叛、野心、支配、自大、卑微等傾向,便懷疑別人也有這類傾向。在這個意義上,投射作用這一術語用得完全正確。然而,外化作用是一種更複雜的現象,罪責的推卸隻是一個方麵。患者不僅把過失當作是別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當成是別人的。一個有外化傾向的人,會對弱小國家的被壓迫者深感不安,但不能意識到自己感受的壓迫。他可能感受不到自己的失望,但對別人的失望卻深有體會。在這方麵尤其重要的是他意識不到自己對他人的態度。比如,他會感到某人對他的怒意,而實際上他是自己對自己發怒。或者他感到對別人的怒意,而實際上他是對自己的惱怒。不僅如此,他會把自己的壞脾氣或好心情,失敗或成功都歸咎於外在因素。他把挫折看成命定,把成功看成是天成,連心緒的好壞也是天氣的緣故。
當一個人感到他的生活無論好壞皆取決於他人時,他自然一心想改變他人、改造他人、懲罰他人、影響他人,或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幹涉。這樣,外化作用導致的對他人的依賴——當然大不同於對溫情的病態渴求所造成的依賴性。同時,它還導致對外在條件的過度依賴。他住在城內還是住在鄉下,吃這種食物或是那種食物,早睡還是晚睡,是這個組織的成員還是屬於那個團體——這些都變得異乎尋常地重要了。這樣,他獲得了榮格稱之為外傾的那種特性。但榮格把外傾看作氣質傾向的片麵發展,而我卻認為這是患者企圖用外化作用消除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