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了!”宋婧氣鼓鼓的道。

看著倒還有模有樣,有點“我超凶”的氣勢。

“哈哈,多好看啊拍的!給你保留著,以後作為我們兩的聊天背景圖。”蘇未濟道,手背在後麵,

輕輕仰頭,看著這錦城的夜月。

他道:

“它也與基本衝突有關。理想化意象不僅用來掩蓋令人難以接受的衝突,還有一個更明確的用處。它體現了患者的一種藝術性創造,使對立物顯得協調了,或至少在患者本人眼中不再像是衝突了。僅舉幾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緣由。為了簡明扼要起見,我隻說出存在的衝突以及它怎樣出現在理想化意象中。

在某人的內心衝突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屈從傾向——他極端渴求友愛和讚同,需要關心照顧,想變得富於同情、慷慨,希望處處謹慎周到,仁愛為懷。占第二位的衝突方麵是自我孤立傾向,他一貫厭惡合群,強調獨立,畏懼聯係,擔心強迫。他的孤獨傾向不斷與對親近的渴求相衝突,結果反複造成他與女性的關係的失調。另外,他還有明顯的攻擊性驅力,這表現為對他人的間接支配和偶爾的直接利用,以及對幹預的反感。自然,這些傾向大大損害了他求愛與交友的能力,並與他的孤獨傾向相矛盾。由於他不知道這些內驅力的存在,他便製造了一個理想化的形象,它由三個角色組成:首先,他自認是最富於愛心和友情的人,不相信有哪個女人對男人的愛能超過他對人的愛,也沒有誰比他更善良仁愛。其次,他自認為是他那個時代最有支配能力的人,是人人敬畏的政治領袖人物。最後,他還覺得自己是偉大的哲學家,是大賢大智的稀世奇才,能洞察生活的意義和生存的終極價值。

這樣構成的一個理想化意象決然不是胡思亂想。患者在所有這些方麵都有雄厚的潛力,但他把潛在可能性無限抬高成已經實現的東西,使之變成不可一世、非我莫屬的成就。不僅如此,內驅力的強迫性被遮蔽了,代之而起的是病人相信自己有天賦的才能和氣質。這樣,本來是對溫情與讚同的神經症渴求,卻被他認為是愛的能力;本來是想出人頭地,卻被他看成是天生高人一等;本來是自我孤立,卻被他當作獨立不羈。最後,很重要的是,他的衝突是以如下方式給“消除”的:那些實際上相互幹擾並妨礙他實現自己的潛在可能性的驅力,被他抬高進入抽象的完美之中,在他眼中變成一個豐富人格的幾個相互協調的方麵,它們所代表的基本衝突的三個方麵被孤立在構成他的理想化意象的三個角色中。

把衝突因素孤立出來的重要性,通過另一個例子能得到更清楚的說明。22有一個人的主要傾向是自我孤立,這種傾向還很嚴重,帶有我們前邊提到過的各種特性。他也有十分明顯的屈從傾向,當然他對此視而不見,因為那與他的獨立要求太矛盾了。他又想變得極其優秀,這種努力偶爾會掙破壓抑的外殼。此外,在他的意識中還渴求親近人,這又不斷與他的孤獨需要相衝突。他隻能在自己的想象中變得咄咄逼人,冷酷殘忍:他幻想著大規模的毀滅,恨不能殺死所有那些幹預他生活的人。他直言不諱地宣內驅力使他不能擺脫與別人的聯係,他總是無法保持離群的狀態。不過,他嚴密地提防著不卷入同任何個人的直接關係中,也不喜歡人多的場合。他很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因為對他人的肯定性感情早已被深深地壓抑了,而對他人親近關係的渴求也主要隻通過性的方式表現出來。然而,他還是明顯地有屈從的傾向,也想得到讚同認可,但這種需要又幹預了他對權力的追求。另外,他暗暗地還有一些道德標準——當然主要用來鉗製他人,但即使如此,也會情不自禁地運用於自身了。這些標準自然與他的弱肉強食哲學水火不容。